導讀
男性尿失禁是由尿道括約肌和∕或膀胱功能障礙導致的尿液由尿道不隨意漏出,通常分為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等。男性尿失禁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機制非常複雜,導致SUI的診斷與治療存在諸多困難且隨着國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RP)的廣泛開展,男性SUI呈現上升趨勢,但國內泌尿外科醫生對此病的了解尚不夠深入,導致有些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尿控學組制訂本專家共識,以規範男性SUI的診斷與治療,提高我國在該領域的診治水平。
診斷與評估
男性SUI的評估包括病史採集、體格檢查、尿液分析、殘餘尿量測定、排尿日記、尿失禁量表、尿墊試驗、尿流率測定、尿動力學檢查、膀胱鏡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治療
治療原則首選保守治療,特別是盆底肌訓練,建議治療6~12個月後如效果不佳,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對於一些混合性尿失禁患者,首先使用抗膽鹼能和/或β3受體激動劑、膀胱A型肉毒毒素注射、骶神經調節術或膀胱擴大術,根據結果決定是否進行抗尿失禁手術。對於伴有逼尿肌收縮力低下的患者,應權衡SUI程度與殘餘尿量,以決定是先做抗尿失禁手術,根據結果再採用間歇導尿等方法排空膀胱;還是先採用間歇導尿等方法排空膀胱,根據結果再決定是否做抗尿失禁手術。對於合併尿道狹窄患者,可先行尿道狹窄擴張或手術治療,待尿道狹窄改善並穩定後再行抗尿失禁手術。
保守治療
部分前列腺術後尿失禁(PPI)患者的SUI癥狀會隨着術後時間延長而有所改善。保守治療包括對生活方式的干預,如定時排尿、控制液體攝入、減少對膀胱有激惹作用的食物攝入(咖啡、酒精和辛辣食品)等。
對於合併尿頻的患者推薦進行膀胱訓練和定時排尿。對於伴有膀胱排空障礙或膀胱逼尿肌活動低下的患者,可採用間歇導尿排空膀胱。輕-中度SUI患者可進行盆底肌訓練(如凱格爾訓練),通過增加盆底肌力量提高控尿能力。RP術前預防性進行盆底肌訓練可降低術後尿失禁的嚴重程度,加速早期尿控功能恢復。術後早期(拔除導尿管後立即)行盆底肌訓練亦有助於控尿功能恢復。盆底肌訓練對一些術後尿失禁持續1年以上的患者依然有效。推薦盆底肌訓練結合生物反饋和電刺激等療法,可使患者更科學有效地進行鍛煉。目前藥物治療男性SUI的效果不佳。
外科治療
尿道周圍局部注射填充劑在短期內對部分患者有效,但長期效果不佳。通過手術植入裝置仍然是主要療法,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人工尿道括約肌(AUS)植入術和男性弔帶術。一般認為,男性弔帶術適用於保守治療無效的輕-中度男性SUI患者,AUS植入術適用於中-重度男性SUI患者;對於中度尿失禁患者AUS植入術的效果要好於男性弔帶術。需要注意的是,植入術前必須明確膀胱功能,如膀胱容量、順應性、收縮力及逼尿肌-括約肌的協調性。外科手術介入時間一般推薦在SUI發生12個月之後。
長期管理與隨訪
男性SUI的長期管理與隨訪主要包括監測療效、生活質量評估及術後併發症管理。保守治療至少4~8周後進行療效評估,隨後在第6、12個月各隨訪1次,此後每12個月隨訪1次。外科治療推薦術後4~6周內至少進行1次隨訪,主要了解手術療效和術後近期併發症,術後第3、6、12個月各隨訪1次,此後每12個月隨訪1次。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確定隨訪內容(參見診斷與評估)。隨訪時應關注不良反應及生活質量是否改善,如控尿狀態、是否排尿困難、裝置是否正常使用,以及有無泌尿系感染、尿道萎縮/侵蝕、陰囊疼痛或麻木、傷口感染等。
共識推薦要點:
1.治療原則:①首選保守治療,特別是盆底肌訓練,治療6~12個月後如效果不佳,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②盆底肌訓練可與生物反饋和電刺激等療法聯合應用。③藥物治療男性SUI的效果不佳。
2.尿道填充劑注射治療一般適用於輕度SUI且不能耐受較大手術的患者,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尚無成熟可用的尿道填充劑材料。
3.男性尿道弔帶術適用於輕-中度男性SUI患者,我國術者多採用術中裁剪的弔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正在研究觀察中。
4.AUS植入術適用於中-重度男性SUI,循證醫學證據水平較高,被高度推薦使用。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尿控學組.男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泌尿外科雜誌,2022,43(9):64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