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冠心病之六:檢查診斷

前面給大家介紹了冠心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心絞痛,但很多患者胸前區疼痛就認為是心絞痛,又或者部分患者有冠心病卻沒有心絞痛,屬於無癥狀冠心病患者,那麼我們可以做哪些檢查明確自己是否是冠心病,冠心病的嚴重程度到底如何。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化驗檢查可了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胸痛明顯的需檢查心肌酶肌鈣蛋白,對於診斷心肌梗死有重大重要價值,特別是心臟特異性肌鈣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3小時後即可升高,可持續1到2周。

心電圖檢查。除了典型的臨床癥狀以外,最常用、最簡單、最方便的檢查手段是心電圖。

普通心電圖。陳舊性心肌梗死和典型的心絞痛發作時應有心電圖異常,但約有半數以上的心絞痛患者心電圖正常,表示心電圖診斷不敏感。另外,老年人不管有無心絞痛,60%有異常的心電圖,而能用作診斷冠心病依據者不到30%。

心電圖負荷試驗。讓患者運動(腳踏車、平板試驗等)或藥物誘發心肌缺血改變,冠心病診斷正確率可以提高到75%左右,但副作用較大,部分老年、卧床、精神疾病、藥物過敏患者無法完成試驗。

動態心電圖又稱Holter。可連續記錄患者24到48小時內的全部心電圖,無論是心肌缺血還是心律失常,無論是持續性還是陣發性發作,都可通過這種檢查而被發現。另外,動態心電圖還可記錄患者在各種狀態下的心電圖,如進餐、上樓、休息、跑步等變化,便於分析患者的心臟儲備功能和各種狀態下的反應性。還可通過心電圖與癥狀結合分析,鑒別患者不舒服的原因。缺點是出結果較慢、部分患者背在身上不適應、心肌缺血不能準確定位等。

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CTA)。進行冠狀動脈二維或三維重建。用於判斷冠脈管腔狹窄程度和管壁鈣化情況,對判斷管壁內斑塊分佈範圍和性質有一定意義。缺點是對狹窄程度的判斷仍有一定限度,特別是當鈣化存在時會顯著影響判斷。

超聲心動圖。對心肌梗死或嚴重心肌缺血的患者超聲心動圖可以發現其室壁變薄、運動減弱,明確其病變的範圍和性質;測量患者心功能判斷病變對整體心臟功能的影響;可以診斷出冠心病的併發症狀,如:室壁瘤心包積液室間隔穿孔等;並可對其他心絞痛的病症進行鑒別診斷,如: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冠狀動脈異常起源、主動脈瓣下狹窄等,但缺點是對於安靜狀態下未有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無意義。

放射性核素檢查。

核素心肌顯像。核素隨冠狀動脈血流很快被正常心肌細胞所攝取靜息時顯像所示灌注缺損主要見於心肌梗死後瘢痕部位,運動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時,可見明顯的冠狀缺損、心肌缺血區。

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運用放射性核素進行體內紅細胞標記,可得到心腔內血池顯影,通過對心動周期中不同識相的顯影圖像分析,可測定左室射血分數及顯示心肌缺血區室壁局部運動障礙。

正電子發射斷層心肌顯像(PET)。利用發射正電子的核素示蹤劑進行心肌顯像,除可判斷心肌血流灌注情況外,還可了解心肌的代謝情況,通過對心肌血流灌注和代謝顯像匹配分析,可準確評估心肌活力。

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用特殊形狀的心導管向冠狀動脈開口處注射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來了解冠狀動脈走形及管腔大小,可辨認出冠狀動脈循環多級分支甚至小到0.2mm直徑的全部血管,明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狹窄的部位、程度、範圍等,從而為冠心病的診斷治療提供可靠的解剖和功能資料。

冠脈內超聲顯像。分辨率高,圖像清晰。用於檢查冠脈病變,可以分辨出血管壁內、中、外層。可以評估冠脈直徑、管腔面積、管壁形態及狹窄程度,有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分佈情況,冠脈內有無血栓及動脈內膜撕裂,為進一步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明日更新:全面了解冠心病之七:診斷標準)

(寫文章不易,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贊,謝謝支持;如果不喜歡,請關注+評論,慢慢改進。盡量每日更新一篇,在此給各位叩首拜謝!您的態度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