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醫、精醫、暖醫、強醫、廉醫——河科大一附院文化建設的五個一

  一脈相承的「紅醫」文化,一絲不苟的「精醫」文化,一心一意的「暖醫」文化,一往無前的「強醫」文化,一塵不染的「廉醫」文化——這是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河科大一附院)文化建設的「五個一」成果。


開元院區外景

 建院66年來,一代又一代河科大一附院人始終堅持以服務患者為中心,研醫理,精醫術,修醫德,正醫風,將「五個一」醫院文化元素融入生命,集體人格形成自覺,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洛陽市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省直綜合性醫院,三級甲等醫院,首批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醫院,全國文明單位。

一脈相承的「紅醫」文化

  「紅醫」文化,築牢信仰之基;「紅醫」文化,引領醫院發展。 從1956年成立的洛陽市澗西醫院,到1959年更名為洛陽醫學院附屬澗西醫院;從1981年更名為洛陽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到2002年11月正式更為現名,河科大一附院始終將「紅醫」的文化傳承和發揚作為公立醫院最亮的品牌和最亮的底色,初心不變,本色不改,在救死扶傷的路上留下了一路佳話。


國歌聲中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科大一附院以「牢記初心使命,強化責任擔當」為中心,進一步將「紅醫」文化做實、做細、做強、做久,取得了國家級重點研究課題落戶、重要科研突破、國家重點專科和區域診療中心崛起、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獲批、互聯網醫院榮獲國家級榮譽、我省智慧醫院中首家智慧病房建設等一系列成績,在提升自身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同時,帶動着整個豫西地區診療水平的提升,成為我國分級診療制度落在實處的標杆醫院。


大山深處的健康行動

我們了解到,短短三年時間,醫院黨總支由10個發展到了24個,基層黨支部也由34個發展壯大到了100個,紅色基因根植在各個崗位,使信仰之光在關鍵時刻閃耀。醫院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建設並完善黨建活動陣地,持續開展「亮出形象正黨風、醫德建設爭先鋒」活動,其中3個黨支部被評為河南科技大學第二批校級「樣板黨支部」。在三年間的多次馳援兄弟省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該院成立的臨時黨支部發揮了極高的工作效率,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為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絲不苟的「精醫」文化

作為豫西地區醫學領域的領頭雁,多年來,河科大一附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醫」文化,一代又一代河科大一附院人「研醫理,精醫技」,臨床、科研、教學等立足洛陽,驚艷中原,走向全國,取得了累累碩果。


首例機械人手術的一個場景

我們了解到,早在1972年,該院就率先在河南開設腫瘤專科,李鼎九教授開展的腫瘤熱療技術是國家重點研究課題,醫院成為當時中原地區腫瘤治療中心。1974年,該院著名專家李達道教授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人工腎機器,並因此獲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1976年,該院郎鴻志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掌握超聲波治療腦血管病的安全劑量,此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979年4月,原國家衛生部依託該院舉辦了「全國食管癌培訓班」,著名胸外科專家邵令方教授擔任班主任,為全國培養了大批外科腫瘤專業人員。

  「精醫」文化成傳統,再接再厲譜新篇。2021年,河科大一附院獲批「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在中國醫院影響力排行榜中,醫院綜合排名位列全國第81名,10個學科進入全國百強行列,智慧醫院影響力排名全國第87名。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最新發佈的2020年醫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醫院總分位列河南省第2名,全國醫院綜合榜第90名,12個學科進入專科全國排名百強。醫院不斷提高藥物臨床試驗創新,位列2021年全國GCP機構藥物臨床試驗量值排行榜第74位。

  雄厚實力造就「精醫」文化,「精醫」文化彰顯為民情懷。醫院腫瘤學獲批國家重點專科、國家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擁有癌症和呼吸兩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是河南省產前診斷篩查單位。擁有13個河南省醫學重點學科及培育學科、5個洛陽市醫學重點專科;設有六個省校級研究所,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及科研平台4個、市重點實驗室8個;擁有2個洛陽市疾病診療中心和3個洛陽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河南科技大學腫瘤中心、介入診療中心也均設在該院。與此同時,醫院還是河南省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結業臨床實踐能力考核考點,擁有6個國家級培訓基地、1個國家級考試基地、1個省級培訓基地和13個省級護理培訓基地。

一心一意的「暖醫」文化

  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在河科大一附院採訪期間,從景華院區,到開元院區,「手術刀上有溫度」「人文關懷助康復」是我們聽到最多的兩句話,收穫的「暖醫暖護」故事也越來越多。


靚麗導醫,成為院區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自2021年5月以來,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該院聚焦提升患者就醫感受,創新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不斷滋養醫者初心、踐行時代使命。以「我帶您去」活動為例,該院敏銳地抓住患者就醫的心理需求,以此需求為導向,從細節入手,從小事做起,以細微的小行動,提升服務大品質,溫暖着患者的心,讓患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附院人」的溫度。自去年5月至今年6月,「我帶您去」活動已累計為就診群眾、住院患者和陪護家屬解決各類大小困惑4000多個,醫患關係進一步和諧,出院患者滿意度、護理人員服務滿意度、醫師診療過程滿意度均有大幅提升。2021年的第三方調查顯示,社會各界對醫院的整體服務滿意度達90%以上。

請問,在哪兒複印病歷?」「你好,病案室在外科樓一樓,我帶您去!」「請問,甲狀腺病區在哪兒?」「在外科樓15樓,我帶您去!」「現在醫院環境大變樣了,幸虧有志願者的幫助,不然在醫院看病還真找不到地方!」……這是人們在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河科大一附院)時常聽到的對話和看到的場景。一句暖心的話語,一次微笑的服務,河科大一附院人用真心讓醫療更具暖意,為來院患者營造了有愛的就診氛圍,醫院的優質服務也在「我帶您去」的行動中得以延伸和拓展。


5G智慧病房,讓高科技感的醫療場景走到患者身邊

智慧醫院建設,讓「暖醫」更暖。緊跟時代腳步的河科大一附院,不僅有序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將5G網絡鋪設在了院區,使智慧醫療走進了門診、病房,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就醫便利。在門診,智慧醫療的一「觸」式就醫,用一部手機,真正實現門診患者不跑冤枉路,享受一站式服務;在「智慧病房」,一「鍵」式床前服務,真正實現住院患者不出屋,可與醫護可視交流。

一往無前的「強醫」文化

在河科大一附院採訪中,我們看到了一件由該院186名援滬醫療隊隊員捐贈的有186個簽名的特殊的洗手衣,這是該院醫務人員一往無前的勇士文化的見證之一。


這件洗手衣上,寫滿了186名援滬隊員的簽名

河科大一附院負責人說,這件洗手衣,記載着全體隊員援滬期間52個日夜的堅守與奮鬥,記錄著每一位隊員的努力與付出,它詮釋着偉大的抗疫精神和職業精神,彰顯着河科大一附院人的擔當與作為。醫院會收藏好這份記憶,傳承好這種精神,並讓這種精神激勵一代代一附院人牢記初心使命,勇擔公益責任。


連線援滬醫療隊

三年抗疫,展現天使擔當;三年抗疫,「強醫」一往無前。在支援新安鞏義、鄭州期間,該院創造了30分鐘緊急集結30名護士和1小時內緊急集結200名護士的一附院速度。這支平均年齡28歲的隊伍中,最小的只有22歲,在突發事件面前,他們無所畏懼、勇於擔當,14天輾轉三地,採樣人數總計264800餘人次,採樣點位80多個,入戶採樣500餘家。在守「滬」的52個日夜裡,他們與病毒較量,與時間賽跑,為生命接力,圓滿完成了援滬醫療工作任務,實現了「打勝仗、零感染、零死亡」的目標,為打贏上海抗疫保衛戰貢獻了河南力量。

一塵不染的「廉醫」文化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廉潔從業行動,在新時代點亮……」這是河科大一附院《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之歌》的開篇詞句。此歌曲由醫院職工根據《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改編、填詞、譜曲,在全院幹部職工中廣為傳唱。


錦旗送到關節中心來

「廉醫」文化建設,目標是風清氣正,一塵不染;方法是從嚴從實,正向激勵。河科大一附院持續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廉潔從業九項準則,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以案促改,將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並重,旗幟鮮明地為敢擔當的幹部撐腰鼓勁,打造全院職工比技能、比貢獻的良好氛圍,持續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生態。

豫西某山區縣的陳先生給我們講述了在河科大一附院「三送紅包送不出」的親身經歷。去年春季,其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因患重病住院,手術前,他準備了一個紅包,被醫生嚴詞拒絕;成功手術後,看到老父親日漸康復的身體,他再次送上紅包,又被婉言拒絕;出院後,他又通過當時添加的微信,給醫生和護士發了幾個紅包,並飽含深情地寫下了「盼收」的百字留言,沒有一個人點收。醫務人員在回復中說,老人健康就是給我們最大的紅包,也是我們共同的願望。24小時後,發出的紅包又被退回到自己的微信賬上。滿含熱淚的陳先生說:「這樣的醫院,醫術高,醫風正,俺們信得過!」


優秀護士代表登台領獎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效,文化是力量的源泉!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河科大一附院將緊緊圍繞「努力打造中原西部區域醫療中心,全面建設國內一流高水平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奮鬥目標,以先進文化奏響新時代醫院發展主旋律,為中原人民健康保駕護航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劉永勝 通訊員謝雅敏 梁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