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騰人財物,共育醫學新高地 醫院高校探索新型「聯姻」

2025年07月09日08:20:15 健康 3306

不折騰人財物,共育醫學新高地 醫院高校探索新型「聯姻」 - 天天要聞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張華 朱嘉樂

近期,醫療界接連上演重磅「聯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橫琴醫院正式掛牌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牽手廣東藥科大學、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聯姻南方科技大學、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掛牌暨南大學附屬醫院……

醫院與高校「聯姻」熱潮背後的深層需求是什麼?新型的「婚配」形式陸續出現,能破解合作難題,真正實現雙贏嗎?

為啥要「組cp」?

我國高校與醫院的合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2000年後則合作得更加緊密和廣泛。傳統的合作形式主要分兩種——

一種是「直屬附屬」:醫院與高校屬隸屬關係,醫院的人財物均歸高校垂直管理,是醫學院核心教學、科研基地。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增城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廣醫四院」)為例,2021年6月,增城區人民醫院人財物整體成建制移交廣州醫科大學,成為廣州醫科大學直屬附屬醫院。

廣州市海森健康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衛生經濟學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委許崇偉指出,「這種合作方式的緊密度最高,醫院產權移交大學,直屬附屬醫院最重要的人事權由大學負責,經營管理按大學標準執行。」

院校聯手後,廣醫四院職工身份發生轉變,待遇從區屬醫院提升至市屬醫院水平,移交初期學校給予醫院職工職稱晉陞的過渡期,開通專屬晉陞通道職稱,進修學習的機會也更多了。「以前醫務人員看不到職稱晉陞的希望,現在只要願意,就有很多機會。」廣醫四院黨辦主任黃碧珊說。

另一種是「非直屬附屬」,這種合作多為「名義上附屬」,醫院雖承擔高校的教學科研任務,但權責分離,雙方是在「四不變」(領導體制、行政隸屬、經費渠道、服務面向)的原則下協作。比如1997年,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掛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一人民醫院,同年,該院掛牌華南理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許崇偉指出,非直屬醫院則高度依賴合同約定合作雙方責權利,這種非直屬模式多數情況下只是教學科研合作,有些醫院甚至需向高校支付一定的合作費用。

近年來,院校「聯姻」熱度有增無減,這背後的緣由是怎樣的?許崇偉一語中的:「這是因為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考)將『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項目經費』和『醫院住院醫師首次參加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作為核心監測指標,而非教學醫院在這兩個指標上往往處於劣勢,如果沒有十名及以上規培生參與考核的話,這個指標(醫院住院醫師首次參加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很可能拿不到滿意的分數,在國考中就很吃虧。」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兒中心院長周文浩也坦言,「與高校合作,這是形勢所需,因為要補科研短板,提國考排名。即使是省級三甲醫院,也普遍面臨『臨床強、科研弱』困境。國考中科研教學指標權重高(13家a++頂級醫院均為高校附屬),不與高校共建,國考分數就差,發展受限」。

同時,與高校聯姻也是醫院築人才高地、塑品牌公信力的實際需求,「如果醫院沒有高校做後盾,就會制約吸引頂尖人才的能力。同時高校品牌也是贏得患者信任、提升業界聲譽的關鍵。」一位地級市三級甲等公立綜合醫院行政人員向記者透露。

對於高校而言,與醫院聯姻,無異於圈地拓展——醫院作為臨床基地,可以支撐學校的教學實踐、科研項目及學生培養規模等不斷擴大,這其中非直屬附屬醫院成為重要資源補充。

「組cp」也挑對象

高校與醫院的「聯姻」也講究「門當戶對」。

記者注意到,廣東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醫」)與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的合作在近期終止了。許崇偉分析,其破裂根源在於華南理工醫學院成立時間較短,科研教學實力與傳統頂尖醫科院校比較相對較弱,而省醫在全國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排名前20之列。許崇偉直言:「這就像『嫁女兒需門當戶對』。省醫發現大學無法提供足夠教學科研支持時,選擇分手是必然。」

截至2024年6月,我國共有160所醫藥類高等院校,涵蓋綜合性大學醫學院、獨立醫藥大學、中醫藥院校及職業類院校等多種類型。而我國三級甲等醫院(三甲醫院)數量為1700餘所。顯然,高校的優質資源有限,醫院卻很多,這使得一些醫院不得不跨區尋求合作。比如2000年10月,深圳市政府與北京大學簽署合作協議,首開國內院校緊密合作辦醫先河,將深圳市中心醫院納入北京大學附屬醫院管理體系,並更名為「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由於跨區,這也使得合作的緊密度受到一定的影響。」許崇偉說。

另一方面,「一郎配多妻」也有隱患。「大學盲目擴張附屬醫院,會稀釋大學資源,且各醫院水平參差會導致教學標準不統一,特別是素質較弱附屬醫院無法提供同等的優秀臨床資源,會直接導致學生培養質量下滑,拉低大學教育質量。」 許崇偉分析。

為遏制「一校多附」「一院多掛」的盲目擴張,國家層面已強化監管,在2020年國務院文件中明確要求高校科學規劃附屬醫院數量,嚴控無序增設。多地教育及醫院主管部門相繼出台具體舉措。比如,河南省明確一家三甲醫院只能掛靠一所醫學院校,遼寧省明確省、市屬高校(包括民辦高校)設立附屬醫院的數量一般不超過15家。

探索新型「聯姻」

如何在有限的高校資源中,尋求新的合作模式,提升醫院「醫教研學科」服務水平?大灣區多家院校大膽嘗鮮以尋求創新突破。

今年5月,佛山市衛生健康局、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與廣東藥科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廣東藥科大學附屬佛山醫院。四天後,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掛牌成為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佛山醫院。當月月底,廣東藥科大學、小欖鎮、中山陳星海中西醫結合醫院「官宣」合作共建廣東藥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

簡簡單單的掛牌,在醫療與教育圈卻引起不小的震動。原因在於,一種「新型附屬醫院」模式在廣東落地了。

「院校合作的本質是打破體制壁壘、激活要素活力。機制創新層面,鼓勵醫療機構探索『新型直屬附屬醫院』等模式」,佛山市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韓軻在署名文章中這樣描述市二醫院與廣東藥科大學的合作——「不改變行政隸屬關係,建立四維融合新範式,實現學科規劃、人才流動、科研平台跨域整合。」

「相比以往高校非直屬附屬醫院或教學協作醫院,這種新型附屬醫院關係更為緊密。在不改變醫院原有人、財、物歸屬和行政隸屬關係的前提下,雙方把工作重心放在管理、教學、科研、醫療等資源的整合共享上,讓此類醫院與傳統(直屬)附屬醫院一樣,更突出發揮醫教協同臨床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功能,推動校院協同、醫教研一體化發展,實現學校和醫院資源整合的最優化、效能的最大化。」廣東藥科大學有關負責人做出進一步解釋。

簡而言之,這一新型合作模式的核心在於「不動人財物」前提下,克服傳統非直屬的鬆散性、「牌子關係」,實現深度綁定。

而廣醫一院橫琴醫院與澳門科技大學聯姻,相當於一家醫院掛兩個高校的牌子。這場合作期望橫琴醫院發揮區位優勢,與澳科大醫學院在呼吸疾病、中醫藥、智慧醫療等前沿領域深化合作,推動資源互通、人才流動、成果共享。同時,廣州醫科大學作為國家「雙一流」高校,會將橫琴醫院納入頂層設計,全力支持其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攜手澳科大把醫院打造成「粵澳制度銜接示範基地」「健康灣區創新引擎」。

這些新型院校合作模式是否能實現最初的願景,仍需要時間的檢驗。許崇偉也表達他對「掛牌易,深耕難」的擔憂。「非頂級教學醫院普遍缺乏穩定的科研經費、先進的實驗設備、專業的研究輔助人員(如科研護士、統計師)、系統的學術培訓體系以及充足的教學場地和規範化教學體系;在巨大的臨床壓力下,醫生的核心精力已經被繁重的診療任務佔據。要求他們同時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進行需要深厚積累的科研和系統化的教學,實屬強人所難。這導致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普遍矛盾。」許崇偉說。

因此,唯有超越形式捆綁,在師資建設、管理協同、資源互通上實現真實突破,方能讓這場醫校「聯姻」結出提升醫療水平、培育頂尖人才、惠及百姓健康的碩果,為中國式現代化築牢根基。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身體正在悄悄抗議 - 天天要聞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身體正在悄悄抗議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似乎成了現代人的 「開機儀式」。解鎖屏幕、回消息、刷社交媒體吃瓜、打開短視頻,這一連串動作行雲流水,卻可能讓身體在剛蘇醒時就埋下健康隱患。
生薑可以預防腦梗?醫生提醒:保持大腦健康,這6物要多吃 - 天天要聞

生薑可以預防腦梗?醫生提醒:保持大腦健康,這6物要多吃

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在中國人的廚房裡,生薑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炒菜提香、驅寒暖胃、泡水解膩,一物多能,風頭不減。最近有種說法在網上悄悄流行開來: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9歲!哪個省市的人更長壽? - 天天要聞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9歲!哪個省市的人更長壽?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9歲,比上一年度的2023年提升0.4歲,在53個中高收入國家中排第4位。而在1949年時,這一數據還僅是35歲。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另外,什麼是「人均預期壽命」?不同省份之間,這一數據又有多大區別呢?這些電影史上的經典角色和形象,你能認出幾個?▼先別沉迷黑神話悟空了,這些遊戲沒20年網...
小暑時節,要護好心脾,推薦10個小妙招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要護好心脾,推薦10個小妙招

【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大醫精誠】天漸漸熱起來,人們很容易感覺到精神疲憊,口渴汗多,會覺得脘腹脹滿,有時候會感覺到噁心,甚至腹滿腹瀉、胸悶氣短。之所以出現這些癥狀,跟盛夏暑邪的2個特點有關:一個是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盛夏火熱之氣所化,火
「直線升高」膽固醇的3種食物,管好自己的嘴,別自己害了自己 - 天天要聞

「直線升高」膽固醇的3種食物,管好自己的嘴,別自己害了自己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我這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