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名消費者向中國新聞網《民生調查局》反映,一些看似售賣油鹽醬醋米等農副產品的店鋪,暗地裡卻偷偷向老年人銷售高價「保健品」。有老人受騙金額達數十萬元。
這些老年人是如何一步步落入高價「保健品」陷阱?中國新聞網記者近期採訪了多位受騙老人家屬及曾經的保健品銷售,還原保健培訓課堂「收割」老年人的「套路」。
花50萬元買「保健品」,竟包含壓片糖果
硒肽、富硒植物蛋白精萃片、紅曲植物甾醇硒精華片……家住北京的徐女士向中新網記者展示了自家老人四年來在「硒品優選拼團」購買的「保健品」。據她估算,四年來,老人高價購買各類富硒產品至少花費了50萬元。
「我曾親耳聽見上門服務的業務員說,有病人肝癌晚期,吃過這些『保健品』後癥狀緩解,暗示這些東西有醫療效果。」徐女士說。
記者注意到,徐女士展示的這些「保健品」實際並沒有保健食品標識。
受訪者提供的希欣康紅曲植物甾醇硒精華片照片
以其中的「希欣康紅曲植物甾醇硒精華片」為例,銷售人員向老人宣傳該產品有保健功效,但實際該產品並沒有保健品標識,包裝上甚至還寫着「壓片糖果」。
產品生產方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網站截圖
該產品生產企業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的網站顯示,該精華片是一款「專業級心腦健康呵護產品」。但記者查詢中國商標網發現,該商標註冊範圍為「茶飲料、茶、糖、奶片(糖果)、蜂蜜、以穀物為主的零食小吃、餅乾、穀類製品、米、酵母」。記者嘗試官網電話等多種方式聯繫該公司,但始終未能接通。
中國商標網截圖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教授蔣卓勤此前向記者表示,此類產品既不是保健食品,也不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只是普通食品,更不能違規宣傳它有治病效果。
電商平台標價500元,賣給老人2000元
中國新聞網《民生調查局》了解到,即便一些有保健品標識的產品,相關商家在向老年人推銷的時候也存在加價行為。
今年4月剛從此類店鋪離職的李明(化名)告訴記者,她此前所在的店鋪就售賣過「有保健品標識但利潤極高的產品」。例如「野因氏膠囊生命素」在電商平台上的標價450至700元。但李明向中國新聞網《民生調查局》出示的售賣清單顯示,同樣的產品賣給老年人,售價可以達到2000元一盒。「有老人一口氣買了8盒。」
李明(化名)所在店鋪賣2000元一盒的生命素,在電商平台上標價500—700元。
值得注意的是,李明提到的「野因氏膠囊生命素」,包裝標註保健功能為「免疫調節、調節血脂、輔助抑制腫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明確規定,保健食品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聲稱或者暗示廣告商品為保障健康所必需等內容。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2023年聯合發佈的《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 非營養素補充劑(2023年版)》中,也不包括上述表述。
也就是說,保健食品不得宣稱具有抑制腫瘤、免疫調節等功能。
老年人為何會相信此類有明顯漏洞的產品具有保健功效,還花費不少錢購買?
在李明看來,其中重要原因是推銷人員的「套路」。
免費贈送雞蛋、大米吸引老人進群
李明告訴記者,此類店鋪通過免費贈送雞蛋、大米的方式吸引老人進群,在線上直播間售賣廉價生活用品。老人上門取貨時,店員會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行篩選。半個多月後,店裡開始約這些老人來聽課,並推銷上千元一盒的鹿茸等產品。
「那些老人大約七八十歲,保健品都是上萬的買。」據李明回憶,每天大概有30多名老人來店裡聽課。這些人就成了推銷人員的「線下客戶」。
老人們在被發展成「線下客戶」後,還會被劃分等級,並篩選出「優質客戶」。
「開會聽課,看你買什麼東西、花多少錢,再評成4個會員等級。大的產品就給那些a級客戶,稍微好點的產品給b級客戶,一般的給c級客戶,比較不好的給d級客戶。不同客戶買不同的產品,待遇也是不同的。a、b級客戶,雞蛋麵粉油鹽隨便送,還可以組織免費去旅遊;c、d級的只有雞蛋。」李明說。
對於這些會員的購買力,李明記憶猶新。「有一次從北京過來一位『教授』,20多名老人上了2個多小時『培訓課』,成交金額就超過了20萬。」
聽課老人的學習筆記。 受訪者 供圖
線上「培訓課」每天密碼不一樣
除了環環相扣的「套路」,舉報困難是消費者反映的一大難題。很多商家通過設置層層偽裝,用各種辦法規避相關部門檢查。
中國新聞網《民生調查局》暗訪了某連鎖富硒農產品超市,該店鋪暗藏在小區附近,無論是貨架上的米、面產品,還是商品標價,看起來都毫無破綻。只有牆上關於購買保健品的提示、店鋪裡間聚集等候的老人和店員招呼老人簽到的聲音,讓人察覺一些異樣。
「這些高價推銷品並沒有擺在貨架上售賣,且沒有明碼標價。」有受訪者反映,其父母在該超市每天「上課打卡」,首次消費就高達3萬元。她表示,自己也曾撥打12315進行投訴,但由於這家店鋪貨架上擺放的是合格產品且具有檢測報告,商家又否認宣傳相關產品可治病,因此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介入後無法處罰,只能協調退款,店家後續照常組織老年人上「培訓課」。
同時,一些店鋪也開始將老人的「培訓課」從線下改成線上,讓商家推銷更具有隱蔽性。「每天早七點到八點,業務員會發鏈接給老人聽課,每天密碼不一樣,沒人邀請或不知道密碼就進不去,他們在直播間內也盡量規避敏感詞彙。」徐女士說,長期聽「培訓課」的老人非常相信這些產品,被兒女發現後也不願意退款退貨,甚至在兒女報警後,老人還幫着推銷員說話。
聽課的老人為何會將推銷員的話奉為圭臬?
李明對此記憶深刻。「老闆說,不要把這個行業看做是賣保健品的,就想像我們是陪伴孤獨老人,提供情緒價值。有些老人發現被騙了,擔心兒女怪罪也不敢說,只是不來店裡了,老闆就說可以把他們再哄來。」
對於老闆每天的「洗腦培訓」,有一句話李明印象很深。「老闆說:『謊話你說了100遍,自己也會覺得是真的。』這是他的經典語錄,真是刷新我三觀。」
專家出招:防範保健課堂收割老年人
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孟健向記者表示,此類商家的違法行為具有隱蔽性,對於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而言主要難點在於取證。由於商家售賣的「特殊產品」本身不屬於不合格產品,所以售賣該類產品不直接構成違法。其違法的關鍵點是針對產品內容及功效的虛假宣傳,故執法部門只有當能夠證實商家存在虛假宣傳時才能作出處罰。
「如果商家被證實構成虛假宣傳,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六條之規定,市場監督管理等執法部門有權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在行政處罰之外,不法商家還可能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孟健說。
孟健指出,消費者維權需要能夠證明遭遇欺詐的證據,通常包括錄音錄像、聊天記錄、宣傳單或產品介紹網頁(含網址)等形式。「對待該類欺詐行為,關鍵是讓購買者認清不法商家的真實面目。現實中該類事件的痛點在於,以老年人為代表的受眾,基於錯誤認識拒絕指證,甚至維護不法商家。」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佈防範「保健品」詐騙老年人消費提示,提醒老年消費者增強風險防範意識,遠離詐騙陷阱。
市場監管總局強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保健食品不能宣傳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在選購過程中,要注意警惕「免費」陷阱,避免被免費健康講座、免費體檢、免費禮品等誘導進入消費陷阱;並拒絕誇大宣傳,果斷拒絕違背科學常識、宣稱具有「神奇療效」「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截圖自市場監管總局官網。
孟健建議,家屬應當充分理解受欺詐的老人,可以嘗試通過科普讓老年人明白購買的所謂「保健品」並不具備宣傳的功效,也可以請消費者協會或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等具有公信力的權威機構給出解釋說明。在能夠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陪同受欺詐老人再次走訪商家。
「不法商家大概率不會再次公開宣稱保健、治療等功效,這樣受欺詐的老人就可以認清不法商家『掛羊頭賣狗肉』的真面目,從而積極主動配合。這種情況下,即便無法收集到有效證據,也不會繼續擴大損失。」孟健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