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個人觀點,僅供娛樂,請勿迷信其中!
明天就是5月12日了,您注意到手機日曆上的"農曆四月十五"了嗎?這個日子在咱們傳統文化里可藏着不少講究。特別是對咱中老年朋友來說,記住下面這三個提醒,能讓您過得更舒坦!
農曆四月十五正處"立夏"節氣里,太陽黃經達到45度。您瞧這天文台的數據,明天地球剛好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中間,形成"望月"現象。
老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今年四月十五當晚7點23分,月亮就能達到最圓狀態,這可是十年難得一遇的"正圓望月"。
具體要注意啥?
【不睡】警惕別睡太晚的「子時覺」
「不睡」絕非倡導大家徹夜不眠,而是着重提醒大家,要格外留意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這個特殊時間段,盡量避免熬夜。在中醫的理論體系中,「子時一陽生」有着深刻的內涵,子時作為陰陽交替的關鍵節點,被視為人體自我修復的黃金時期。
此時,人體如同精密運轉的機器,進入深度休整與自我調養的階段,各個臟腑都在悄然進行着排毒、修復等工作。
尤其是中老年朋友,身體機能本就有所下降,更需順應自然規律。倘若超過11點還未入睡,身體就像得不到充足「燃料」的發動機,容易出現心慌、頭暈等不適癥狀。而且,這種不良影響還會持續到第二天,導致血壓不穩定,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所以,為了身體健康,大家務必重視子時覺,盡量在11點前進入夢鄉。
【不煉】避開正午劇烈運動
夏日適當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調節身心,但運動時間的選擇大有講究。特別是在炎炎烈日下,把握好運動時機至關重要。
氣象數據顯示,每天上午 10 點至下午 2 點,太陽輻射強度達到峰值。此時,陽光毫無遮擋地直射大地,地面如同被架在火上烘烤,氣溫持續攀升,地表溫度往往會突破 40℃,甚至更高。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人體散熱難度劇增,極易出現中暑、脫水等狀況。
對於中老年人而言,隨着年齡增長,血管逐漸失去往日的彈性,變得相對脆弱。當暴露在高溫中進行劇烈運動時,身體需加倍努力散熱,心臟泵血負擔隨之加重,血管承受的壓力也顯著上升。這不僅容易引發頭暈、胸悶等不適,還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帶來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
因此,不妨將運動時間調整到清晨或傍晚。當第一縷晨光喚醒城市,或是夕陽為天空披上絢麗晚霞時,氣溫相對涼爽,微風輕拂,此時出門散步,既能享受運動帶來的愉悅,又能有效規避高溫危害,可謂一舉兩得。
健康防護:立夏後需避免的三件 「傷身事」
隨着立夏時節到來,氣溫逐漸攀升,生活習慣也需隨之調整。在這個季節,有三件 「傷身事」 尤其需要避免,它們看似平常,卻可能在不經意間損害健康。
首先是切勿用冷水沖澡。
山間清澈的泉水、井裡沁涼的井水,在燥熱時雖極具誘惑,但此時人體毛孔因高溫處於張開狀態,就像門戶大開的屋子。若突然用冷水澆淋,寒氣會迅速侵入,極易引發感冒,還可能對關節造成長期損傷,埋下健康隱患。
其次,隔夜涼菜要慎食。
炎熱天氣如同細菌的 「溫床」,即便將涼拌菜放入冰箱,低溫也無法完全抑制細菌滋生。這些 「潛伏」 的微生物經過一夜繁衍,會讓看似新鮮的涼菜暗藏危機,食用後很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實在得不償失。
最後,添減衣物需謹慎。
儘管白晝陽光熾熱,短袖成了不少人的選擇,但早晚溫差仍可達 10℃左右。清晨出門時,涼意尚存;夜幕降臨時,寒氣漸起。特別是關節敏感人群,隨身攜帶護膝與薄外套,才能有效抵禦溫差帶來的健康風險。
這些講究有道理嗎?
1. 從現代醫學看:農曆十五前後,月球引力達到峰值,會影響人體生物節律。醫院數據顯示,這段時間失眠、焦慮的就診量會增加15%左右。
2. 從氣候來說:立夏後空氣濕度增大,中老年人排汗功能減弱,更要注意防暑降溫。氣象台預報明天全國大部分地區濕度超過70%,這種天氣最怕悶出毛病。
3. 從養生角度:春夏交替時節人體陽氣外浮,內臟反而虛弱。這時候貪涼、熬夜、過勞,最容易落下病根。
應該怎麼做才合適?
早上6-7點:開窗通風,喝杯溫蜂蜜水
中午11-13點:保證半小時午覺
傍晚17-19點:適當散步,微微出汗就好
晚上21點前:熱水泡腳,按摩腳底湧泉穴
最後提醒您:這些老傳統不是要限制大家,而是幫咱們順應當令過生活。明晚記得抬頭看看月亮,給自己沏壺菊花茶,和家裡人嘮嘮家常,這就是最好的養生法!覺得有用不妨轉發給老夥伴們,大家一起健康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