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小心這種毒素!這3類食物容易隱藏

2025年05月06日13:30:23 健康 6931

夏天到了許多人愛「嗦粉」

不過,「嗦粉」雖開心

但你知道嗎?

潮濕多雨和高溫的天氣

河粉、米粉等濕粉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進而產生米酵菌酸

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


01
米酵菌酸的可怕之處


米酵菌酸是食物被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後產生的一種毒素。


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境(26~28℃ 是該菌的最佳產毒溫度),該菌可大量生長繁殖。


夏季小心這種毒素!這3類食物容易隱藏 - 天天要聞



三大特點


毒性強

米酵菌酸中毒發病急,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至12小時開始出現中毒癥狀,少數為1至2天。可以造成肝、腦、腎等實質臟器的損傷。



病死率高

目前米酵菌酸中毒尚無明確的特效解毒藥,一般通過催吐、補液治療、血液凈化治療等對症治療和臟器支持治療為主。


米酵菌酸中毒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極高,可達40%~100%。



耐高溫

米酵菌酸對熱穩定,可耐120 ℃高溫,一般的加熱烹調方法不能完全破壞其毒性,是其容易造成中毒的原因,脂溶性毒素特徵也導致其在體內不容易清除排出。


所以發現變質食品應立即捨棄,不要抱有僥倖心理繼續食用。


02
這些食物易出現米酵菌酸


① 發酵椰子和穀類製品


如我國北方的臭碴子、酸湯子、格格豆等,南方的糯米湯圓(放置過久後)、吊粑漿等。


夏季小心這種毒素!這3類食物容易隱藏 - 天天要聞


② 濕粉類等澱粉類製品


如河粉、米線、腸粉、瀨粉、粿條、米粉、粉絲、涼皮等,多在廣東報道。


夏季小心這種毒素!這3類食物容易隱藏 - 天天要聞


河粉、米粉等在生產過程中雖然沒有經過發酵,但它們以大米或澱粉(玉米、小麥和木薯澱粉)為主要原料,且水分含量高(約60%~70%),是適宜各種微生物生長的基質,在常溫下長期放置,可為椰毒假單胞菌的生長、產毒提供條件。


③ 木耳、銀耳


夏季小心這種毒素!這3類食物容易隱藏 - 天天要聞


木耳、銀耳等菌類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為原材料受到土壤中病菌污染和在室溫下泡發時間過長


03
出現以下癥狀小心米酵菌酸中毒


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到出現臨床癥狀的潛伏期一般是30分鐘至12小時,少數人24~48小時開始出現中毒癥狀。


首先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腹脹腹痛,部分病人有腹瀉。


米酵菌酸中毒病情發展迅速,重度中毒患者可在短期內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


夏季小心這種毒素!這3類食物容易隱藏 - 天天要聞


發生中毒時,一定要儘快催吐,這樣可以減少米酵菌酸毒素的吸收,同時要保存剩餘的食物及嘔吐物,並將患者送往醫院救治。

夏季小心這種毒素!這3類食物容易隱藏 - 天天要聞

04
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① 不要自己發酵米面類等食品


不自製發酵澱粉類、玉米面、椰漿或椰奶等食品。


② 盡量不吃流動攤檔的鮮濕粉類或濕粉條類食品


例如炒粉、湯粉、涼皮等,因為這些攤販的食品原料和加工衛生條件難有保證。


③ 不買不新鮮的鮮濕粉類或濕粉條類食品


尤其是購買散裝銷售的濕粉類似產品,要注意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信息,低溫儲存,並在當天吃完。


④ 不長時間泡發米絲等類似食品以及干菌類食品


例如受潮以及浸泡後有黏液產生的干菌類品。



來 源:安徽市場監管
編 輯:陳文潮
二 審:程繼強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立夏後,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養心」 - 天天要聞

立夏後,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養心」

立夏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代謝變快,負擔加重的心臟更需要保護。中醫五行學說里,夏季對應「火」,而人體五髒的心也屬「火」,因此,傳統醫學提倡夏季「養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立夏要「養心」的原因,並推薦幾個日常方法。受訪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 姚斌彬立夏起,為什麼要「養心...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 天天要聞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醫藥圈的4月,迎來一波首家過評藥品的「小高潮」,這些藥品不僅突破技術壁壘,更有望改寫市場格局。根據摩熵醫藥數據庫,本月倍特葯業、福元醫藥、立方製藥等22家企業的24款藥品(按批文號計)首家過評,共23個品種。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 天天要聞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我們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腸菌對各種生理病理過程的參與程度超乎我們想像,因此也有很多針對腸菌的干預療法出現,例如糞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過糞菌移植來恢復平衡的腸菌組成,首先需要目標菌群能夠定植,而這又受到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期發表在《自然》雜...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我媽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 天天要聞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在帶來效率革命的同時,也暴露出隱私泄露、歧視偏見、算法濫用等倫理問題。當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日益普及,人類能否對其託付生命健康?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 天天要聞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都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這三種疾病癥狀相似,許多家長常常難以判斷。今天,我們教您如何分辨它們。5歲的明明早上起床時突然開始頻繁打噴嚏,伴有清水樣鼻涕,輕微發熱至37.8攝氏度。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 天天要聞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5月5日話題#女生曬照被網友看出血管瘤#衝上熱搜綜合揚子晚報消息今年4月,重慶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曬出自己用手電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並配文「光穿過了我的手發現了我另一個小心臟」沒想到照片發佈後有眼尖的網友提醒她這可能是血管瘤第二天,她就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血管瘤隨後,該女生髮文「感謝網友救命」消息引發關注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