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生」真的來了,並且在越來越多醫療場景中得到應用。
在醫療影像科室里,根據胸部ct平掃影像,它可以輔助診斷出37種胸部常見疾病;在手術室中,醫生只需一句語音指令,機械臂便精準配合操作;在醫生辦公室,病歷助手能一鍵生成首程錄、入院錄等多類型報告……這些場景不再是醫療科幻片中的橋段,而已在國內的一些醫院成為現實。
4月8日-11日,第9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簡稱「cmef」)在上海舉辦。大會期間,ai醫療應用成為熱議話題之一。
第9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ai醫療應用成為會議熱議的話題之一。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圖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現場獲悉,目前,ai技術的臨床應用主要還是幫助完善患者病歷、影像輔助診斷、精準手術導航,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但面對高風險、高複雜度的場景時,ai依然存在「幻覺」、誤判和信息模糊等問題,ai必須始終處於醫生可控、可審、可追溯的監管體系之中,避免風險擴散。
當前,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機構,ai「醫生」不再是概念,而是實打實的生產力工具。例如,中山醫院呼吸內科率先上線了「有愛小山-病歷助手」。醫生與患者的對話內容可以被ai實時轉寫,並自動生成入院記錄、首次病程記錄及出院小結等內容。更具代表性的還有放療智能體應用,在ai的輔助下,一個20多天放療的流程可以被縮短至20分鐘以內。在此次大會期間,聯影發佈了一款「元智」醫療大模型,並同步推出覆蓋影像診斷、臨床治療、醫學科教、醫院管理、患者服務等多場景的10餘款醫療智能體,已在臨床中得到實踐。
「這對患者來說,是巨大的福音。」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不僅減少了患者在醫院的往返奔波,也顯著提升了治療依從性和體驗感。與此同時,ai也正在走進更高精度、個性化的外科手術中,以多樣化的形態深入醫院臨床實踐,展現出「第二雙手」甚至「第二大腦」的潛力。
但ai真正全面融入診療過程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在醫學影像領域寫報告這件事,通用大模型現在還是不行的,連左右都會搞錯。」另一名業內人士坦言。他認為,通用大模型雖有廣泛的認知能力,但具體到醫療這種高風險、高複雜度的場景時,依然存在「幻覺」、誤判和信息模糊等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ai技術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醫生放心使用、讓患者敢於信任。ai的下一個關鍵目標,不是「炫技」,而是「可信」。同時,ai要想真正成為醫生信賴的「臨床夥伴」,仍需從研發機制、場景適配、倫理規範等方面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