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歲的李福田,就像河北那個小縣城裡的一頭老黃牛,勤勤懇懇地拉着全家生計的車。他每天晨曦未露就出門,暮色沉沉才歸家,那輛老舊的貨車,是他並肩作戰 20 多年的 「戰友」,陪着他在風雨中穿梭,一趟趟長途,運送着貨物,也承載着一家人的希望。
2023 年 10 月,秋風像個調皮的孩子,悄悄帶走了夏日的炎熱。老李和往常一樣,哼着不成調的小曲兒,準備從縣城出發,去鄰省送一車新鮮的水果。出發前,他想着跑這一趟又得辛苦好幾天,便在家給自己來了個 「豪華早餐」。一口氣 8 個煎雞蛋,被他夾在抹了醬的麵包里,再配上一根金黃酥脆的油條,吃得那叫一個滿足,肚子都被撐得圓滾滾,像個充滿氣的小皮球。家裡人總在一旁嘮叨,說他這吃的也太油膩了,可老李卻總是咧着嘴,笑嘻嘻地回應:「跑車那可是個體力活兒,不吃飽肚子,哪有力氣去拼呢?」
其實,老李的生活習慣就像一團雜亂的毛線,說不上健康,卻也沒到糟糕透頂的地步。他不抽煙,酒也是難得才抿上一口,可唯獨對那些油汪汪、咸滋滋的食物情有獨鍾,尤其是煎雞蛋,一天不吃,就感覺生活像缺了一塊拼圖,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早些年,他的身體硬朗得像棵挺拔的松樹,跑長途對他來說,就跟散步一樣輕鬆,從來不會喊一聲累。可歲月不饒人,最近兩年,他明顯感覺身體像是被施了魔法,變得不對勁起來。
爬樓梯的時候,他就像個年邁的老人,氣喘吁吁,每一步都邁得異常艱難;晚上睡覺,胸口常常像壓了一塊大石頭,把他從睡夢中硬生生地拽醒;有時,胳膊還會像有小蟲子在爬,隱隱地發麻。可老李卻沒把這些當回事兒,在他心裏,覺得這不過是年紀大了,身體累着了,休息休息自然就會好起來。老婆張桂蘭看着他這樣,心裏着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勸他去醫院看看,可老李卻大手一揮,滿不在乎地說:「看病得花多少錢啊,哪有那閑錢?這點小毛病,熬一熬就過去了。」
2024 年 3 月初,春寒料峭,冷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老李接到一個急單,需要連夜把貨物送到 200 公里外的城市。出發前,他照舊吃了三個煮雞蛋,喝了一碗熱乎的粥,還帶了點麵包,想着路上餓了可以墊墊肚子。車子行駛在漆黑的公路上,像一隻孤獨的夜鳥。開了不到兩個小時,老李突然感覺胸口像是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死死地壓住,呼吸都變得困難起來,雙手不受控制地顫抖,連方向盤都握不穩。
他趕緊把車停到路邊,整個人靠在座椅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氣,像是一條離開水的魚。過了好一會兒,才稍微緩過勁兒來。他顫抖着摸出手機,想要給老婆打電話,可手指卻像被凍住了一樣,怎麼也按不準按鍵,最後只能無奈地放棄。休息了半小時後,他咬了咬牙,心想:「可能是餓了,到了地方吃點東西就會好的。」 於是,又硬着頭皮繼續開車上路。可那股不舒服的感覺卻像個甩不掉的小尾巴,不僅沒有消散,反而越來越強烈。
3 月 15 日那天,當老李在卸貨的時候,眼前突然一黑,整個人像斷了線的風箏,直直地栽倒在地。工友們嚇得驚慌失措,趕忙手忙腳亂地把他送到當地的醫院。急診室的護士接手時,看到老李滿頭大汗,臉色白得像一張紙,情況十分危急。
醫生迅速給他做了心電圖(ECG),結果顯示 ST 段抬高,這就像亮起了一盞紅燈,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緊接着,醫院又安排了血常規、心肌酶譜和血脂檢查。檢查結果一出來,讓人揪心不已:血紅蛋白 142g/L,白細胞計數 9.8×10⁹/L,肌鈣蛋白 I(cTnI)0.85ng/mL(正常值 < 0.04ng/m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2mmol/L(正常值 < 3.4mmol/L),甘油三酯 2.8mmol/L(正常值 < 1.7mmol/L),總膽固醇 6.9mmol/L(正常值 < 5.2mmol/L)。這些數據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大家的心。
為了進一步確定病情,醫生還給他做了冠狀動脈造影,發現左前降支血管堵了 90%,這簡直就像一條高速公路被嚴重堵塞,車輛無法通行,情況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刻。
搶救室里,醫生們就像一群爭分奪秒的戰士,忙着給老李裝支架。老李昏昏沉沉的,意識模糊,只隱隱約約聽到護士在耳邊大聲呼喊:「堅持住!」 手術後,他被轉到普通病房。當他緩緩睜開眼睛時,看到老婆滿臉淚痕,像個無助的孩子,旁邊站着一臉嚴肅的主治醫生。
醫生看着檢查單子,眉頭皺得像個小疙瘩,語重心長地說:「你這心臟血管堵成這樣,平時飲食習慣肯定有很大問題。吃東西不注意,身體遲早要出大毛病。唉,好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心臟血管可不是鋼鐵做的,需要我們好好呵護啊。你這次幸虧送來得早,再晚一點,後果簡直不敢想像。」
說到這兒,咱就得好好聊聊雞蛋這個在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食物了。雞蛋,就像家家戶戶餐桌上的常客,價格親民,味道可口,蛋白質含量還高,營養價值那是杠杠的。可它對心臟和血管到底是好是壞呢?這可讓很多人犯了難,心裏像有個小鼓在敲,七上八下的。
其實,雞蛋里的營養成分就像一個小小的 「營養寶庫」,成分挺複雜的。一個中等大小,大約 50 克的雞蛋,裏面含蛋白質 6 克、脂肪 5 克,還有膽固醇約 186 毫克。過去,大家都覺得膽固醇是個 「大壞蛋」,吃多了就會像水泥一樣,把血管堵住,傷害心臟。可近些年的研究卻發現,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人體血液里的膽固醇,80% 是肝臟自己合成的,吃進去的那點對整體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就好比往大海里倒一杯水,對大海的水位影響微乎其微。國外有研究,比如《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跟蹤了 5 萬多人,結果發現每周吃 5 - 7 個雞蛋的人,心血管病風險並沒有明顯升高,反而有些人因為蛋白質攝入充足,身體代謝就像一台運轉良好的機器,更加順暢了。所以說,雞蛋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 「洪水猛獸」,關鍵在於怎麼吃、吃多少。
不過,話又說回來,雞蛋也不能毫無顧忌地隨便吃。像油煎蛋、炒雞蛋,要是再加上大勺的油和鹽,那熱量就像火箭一樣蹭蹭往上漲,脂肪堆積也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很容易就找上門來。就拿老李來說,他雞蛋吃得多,可那些油膩的食物也沒少吃,血管就像一條被垃圾堆滿的河道,早晚都會受不了。
專家建議,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每周吃 4 - 7 個雞蛋是個比較靠譜的量,既能補充營養,又不會給心臟增添負擔。可要是天天吃煎蛋,還配上鹹菜,膽固醇不一定會超標,但是脂肪和鈉卻會像兩個搗亂的小惡魔,把血管 「堵得慌」。所以,吃雞蛋可得講究個 「度」,不能只圖一時的口腹之慾,把健康給搭進去。
那心臟血管為啥會堵呢?其實,雞蛋在這個過程中只能算是個 「小配角」。心臟血管出問題,最常見的罪魁禍首是動脈粥樣硬化,簡單來講,就是血管壁上堆積了像 「垃圾」 一樣的東西,慢慢地血管就變窄、變硬,最後把血流給堵住了。在這些 「垃圾」 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主要的堆積者,它多了以後,就容易在血管里形成斑塊,就像水管里生鏽結垢一樣。雞蛋里的膽固醇雖然也參與其中,但它主要是中性脂肪和卵磷脂,吃下去後,大部分會被腸道像個勤勞的清潔工一樣分解掉,並不會全部變成 「壞膽固醇」。
真正能大幅推高 LDL-C 的,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像肥肉、奶油、炸雞這些食物,它們對血管的 「破壞力」 可比雞蛋大多了。數據顯示,中國城市居民每年人均雞蛋吃掉 20 公斤左右,可心血管病發病率卻還在持續上漲,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表明光盯着雞蛋不放是沒有用的,生活習慣才是影響血管健康的關鍵因素。抽煙、熬夜、久坐不動,再加上頓頓大魚大肉,血管想不堵都難。就拿老李來說,他跑長途,飯點不固定,愛吃油膩食物,活動又少,雞蛋只不過是 「壓垮血管的最後一根稻草」 罷了。醫生常常強調,血管健康是一個 「綜合工程」,飲食僅僅占 30%,剩下的 70% 要靠運動、作息和心態來維護。雞蛋要是吃對了,能對血管健康起到一定的幫助;可要是吃錯了,也會給血管添亂。
那到底該怎麼養護心臟血管呢?營養學專家給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周吃 5 - 7 個雞蛋比較合適,而且煮着吃是最好的方式,蒸蛋羹、煮荷包蛋也都不錯,這樣既能留住雞蛋的營養,又不會額外增加油脂。雞蛋里的卵磷脂還能像個小衛士一樣,幫忙調節血脂,降低血管炎症。可要是血脂已經偏高,比如 LDL-C 超過 3.4mmol/L 的人,吃雞蛋就得謹慎一些,每周最多吃 3 - 4 個,同時再搭配點燕麥、蔬菜,這樣降脂效果會更好。
除了吃什麼,怎麼吃也很重要。早上吃一個水煮蛋,再配上點全麥麵包和水果,這可比煎蛋夾油條健康多了。醫生還特別提醒,雞蛋可別老和鹹菜、臘肉這些高鈉食物一起吃,否則鈉攝入就會超標,心臟負擔不僅會加重,血壓也容易像坐火箭一樣飆升。中國膳食指南明確指出,每天鈉攝入不要超過 1500 毫克,可現實中很多人光吃鹹菜就已經攝入了一半的量。所以說,養護血管可不是只關乎雞蛋這一件事,而是要把整個生活的 「棋局」 都下好。就像老李,如果他能早點改變飲食習慣,或許就不用躺在病床上受苦了。
在網絡上,關於雞蛋的說法五花八門,什麼 「雞蛋吃多了傷心臟」「膽固醇高就不能碰雞蛋」,這些說法聽起來怪嚇人的,可實際上並不完全正確。科學界早就對此進行過研究,2019 年《英國醫學雜誌》發文指出,每天吃 1 個雞蛋,和心血管病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反而還能降低中風的風險。雞蛋里的膽固醇,對於健康人來說影響並不大,只有那些肝功能差或者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人,才真的需要少吃。
還有人說 「雞蛋越黃越好」,其實蛋黃顏色的深淺,主要和雞吃的飼料有關,和營養並沒有太大的聯繫。另外,有些人覺得吃雞蛋只吃蛋白才健康,得把蛋黃扔掉,這也是不對的。蛋黃里含有維生素 A、D、E 和卵磷脂等營養物質,扔掉實在太可惜了。關鍵還是要控制總量,別一天吃五六個雞蛋,再好的東西過量了也會出問題。老李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他不是雞蛋吃錯了,而是沒管住油和鹽。所以,大家可別聽風就是雨,對於雞蛋,只要吃夠量、吃對方法,心臟和血管都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