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一文理清「潮熱」的主要原因
導讀:「潮熱」在《傷寒論》中出現12次,潮熱是指發熱如潮水一般,日晡定時而來,一日一發。綜觀《傷寒論》對潮熱的認識,大體可分為兩種原因,除此之外,後世醫家亦其他不同理解,本期為大家分享潮熱的常見原因。
陽明腑實潮熱
1、……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240)
2、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201)
3、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209)
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214)
5、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208)
按:潮熱,是指發熱如潮水一般,日晡定時而來,一日一發,病位在里,屬陽明,後世又稱「午後潮熱」。若一日數次發熱,則並非潮熱。治療里熱證,若表熱而里不熱,汗多,微發熱惡寒,為外未解也,其熱不潮,只宜清解;若有潮熱,汗出不惡寒,腹滿不通,大便已硬者,為里實可下之證,非承氣輩莫屬。
少陽里實潮熱
1、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作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104)
2、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229)
按:潮熱兼有胸脅苦滿而嘔吐,可知病位在少陽半表半里。若見潮熱輕,大便溏或微利,宜服小柴胡以解外。外者,半表半里偏於外;若見潮熱重,大便不暢或便結,即可用小柴胡湯加芒硝湯,治其燥實。實者,半表半里偏於里。
編者按:後世各家對「午後潮熱」還有不同理解和解釋,除上述《傷寒論》的兩種認識外,認識較為廣泛的還有: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三仁湯主之。」晨起肢冷低熱,自正午時起身熱逐漸加甚,直至深夜之後始退。此乃陽明之熱與太陰之濕蘊蒸不化,營衛失於宣通所致。因濕為陰邪,午後陰氣漸盛,陰邪得陰氣之助,故於午後發熱。濕溫引起的午後潮熱治療上應以滲利濕熱、調暢氣機為主,三仁湯主之。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還指出:「午後身熱,狀若陰虛」,清代新安名醫汪必昌《醫階辨證》中亦謂:「陰虛潮熱,午後潮,夜半止。」說明陰虛也是導致午後潮熱的原因之一,陰虛潮熱特點為午後或入夜低熱,晨起熱退,有熱自骨內向外蒸騰的感覺。陰虛熱於午後,屬陰氣當旺不旺,陽氣不能潛藏於內而外越。治療上以知柏地黃丸、清骨散等方劑為代表。王清任《醫林改錯》中認為瘀血導致的發熱,特點為「身外涼,心裏熱,故名燈籠病」以及「後半日發熱,前半夜更甚,後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瘀潮熱特點為下午或晚間發熱,,或自覺身體某個部位發熱,瘀血病有血分,屬陰,故發熱多在下午或晚間,治以血府逐瘀湯。
提示:文中處方,僅供臨床中醫參考,非專業人士,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