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2024年02月27日14:35:27 健康 1572

清晨,空氣中透着一絲清冽的寒意。太陽柔柔地照着東辛公園一處磚紅色的中式建築,在陽光和公園的映襯下玉蘭中醫館顯得古樸又溫馨,走近一看,敷貼、針灸、把脈抓藥……中醫師坐診各個診室,忙碌地給病患診療。

陳小玲熟門熟路地進入艾灸治療室,趴在操作床上等待治療,陳聞博醫生碼好生薑末,隨後點燃艾絨,瞬間一股熱流充斥四肢百骸。「以前做理療得去中醫院,路遠而且不方便,沒想到去年家門口有了家中醫館,方便不說療效也很好。」做完督灸,預約好下次理療的時間,陳小玲滿意地離開。

近年來,東營區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居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加快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以體系建設和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為重點,建設打造19處「國醫堂」和128處「中醫閣」,不斷完善家門口的中醫藥健康圈,讓中醫藥更好地「惠及於民」。

中醫藥服務網絡更全

已近晌午,可東營區勝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仍然忙忙碌碌。作為一家設在東營高新區內的衛生服務中心,她見證了園區的起步與壯大,也隨着園區一同發展與成長。「我們是一家跟着園區開關門的衛生服務中心,20年如一日。」提及此,勝園街道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隋艷梅不無自豪。「每天早上7點半我們就開門了,為了方便園區職工和周邊居民就診,中午不休息,晚上起碼也是到9點,根據需要還有24小時提供服務的時候。」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坐落在勝園街道一角的衛生服務中心如一個堅定的「衛士」,默默護衛着一方健康。這裡,除了有全科門診、藥房、牙科、康復室以外,還於2018年設立了國醫堂。一上3樓,紅色的木製架子頂刻有「國醫堂」三個字的匾額映入眼帘,三五居民正坐在門口等待就診,空中縈繞的淡淡中藥香也使煩悶燥熱的心情變得平和而淡然。

診室內,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醫生正在與前來就診的老太太交流。一邊拔針,醫生一邊問,「扎了有4天了吧,癥狀減輕了嗎?」「可好了!原來背疼得厲害,現在好多了!真多虧了你啊,袁醫生!」家住祥雲新居79歲的王秀花老太太高興地說。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中醫藥服務水平的提升,為增加居民就醫效果和體驗感都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勝園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成皓介紹,目前,勝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提供六類約二十項中醫診療服務。「作為東營區人民醫院醫共體分院,勝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用『六統一』的一體化管理體系,人員、財務、業務、信息、績效、藥品耗材都統一管理。」勝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隋艷梅介紹。與此同時,勝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轄7個村衛生室,其中作為試點打造的溫家村衛生室更是獲得了從設備到人員力量的傾斜下沉。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每逢周三,東營區人民醫院的孫亮醫生都會到溫家村衛生室坐班,為周邊居民提供中醫藥診療服務。「每次坐診前,衛生室都通過微信群、村村通廣播等渠道進行宣傳,摸排附近村民就診需求,以合理安排接診時間。」李成皓說。針灸、敷貼、拔罐,孫亮醫生坐診時,小小的中醫閣都人來人往,良好的診療效果不僅解決了溫家村村民的就醫問題,還吸引了周邊村民來這看病。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是東營區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之一。近年來,東營區更是堅持把國醫堂、中醫閣建設作為推進基層中醫化發展的突破口,為此,全區投入資金1.8億元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建成國醫堂19處,中醫閣128處,對14個村衛生室進行改建或擴建,打造為中醫藥特色衛生室。投資80.5萬元為轄區基層醫療機構按需配備中醫藥設備800餘台。

中醫藥服務水平更高

春節剛過,東營區婦幼保健院項目工地上塔吊林立、機械車輛穿梭、工人們忙碌正酣,放眼看去,綜合大樓已規模初具。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作為東營區醫療品質提升項目,區婦幼保健院新建綜合樓項目分為新建門診樓、病房綜合服務樓和改造提升舊病房樓、門診樓兩個部分,總投資為1.79億元。「預計明年這個時候,新綜合樓就能啟用了。」提及此,邢愛華眼中滿是期待。「硬件條件提上去,專業人才『沉下來』,現在我們院『中醫+婦幼』特色服務品牌效應深入人心,就醫人數也實現了翻倍增長。」區婦幼保健院負責人邢愛華介紹。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自去年以來,區婦幼保健院國醫堂每逢周三總能看到樓道里患者排起長隊。因為周三是外聘市級專家來院坐診的日子。「家門口就能看市級中醫專家。」在「名醫基層工作室」門口,多位居民正拿着「票號」等待就診。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中醫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隨着群眾對『治未病』觀念的提升,對中醫服務的接受程度也隨之提高。現在,針灸、艾灸、熏蒸等中醫養生療法在群眾中很受歡迎。」 劉雲醫生介紹。在「名醫基層工作站」的推動下,區婦幼保健院進一步深化同市人民醫院醫聯體共建成果。「如今,我們接受中醫就診的人次佔全院總診療人次的20%以上,老百姓實現了在家門口看中醫專家的願望。」區婦幼保健院院長劉凱華說。「專家的下沉,也對我們的醫生起到了很好的幫帶作用,每次專家坐診日也是我們醫生的答疑解惑日。」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近年來,隨着老百姓對中醫服務認可度的提升,東營區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林洪生首都國醫名師工作站東營基地」落戶,建成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專項行動。依託東營區醫院,加強同北京、省級醫院合作共建,加盟北京中醫藥學會「乳腺學科創新聯盟成員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乳腺病專科聯盟成員單位」,建立了針灸、骨傷、康復等特色中醫綜合治療區,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中醫藥專業人才更精

2023年,東營區設置14處中醫「名醫基層工作站」,每周定時進行現場坐診、指導,實行「一對一」中醫適宜技術無縫對接指導,對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藥業務「傳幫帶」。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龍居中心衛生院國醫堂的醫生王彥安就是「傳幫帶」的受益者。早在2020年,他就考取了中醫資格證書,可以獨立診療。「但是中醫藥講究辨證施治,實踐性較強的一門科學,由於實操經驗不足,對於深層機理,一直不得其解。」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2023年開始,東營區人民醫院主治醫師楊建泉在龍居中心衛生院國醫堂設立「名醫基層工作站」,得知這個消息,王彥安眼前一亮。每當楊建泉醫師到鎮上來坐診,他都拿上筆記本,在旁邊邊聽診邊學習,「工作學習兩不誤,單位就能跟着區里的專家學習了。」

如今,王彥安已經具備開展常規中醫理療技術的資質,「中醫在養生調理上別具優勢,經過快1年的學習,也有居民是奔着我來的啦!」他高興地說。

東營區:「家門口」的中醫診療,贊~ - 天天要聞

近年來,東營區始終堅持「人才興醫」戰略,不斷加強中醫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聚焦於「引」,先後招聘人才22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17人,專科1人,為打造中醫藥「領軍團隊」提供人才支撐。一方面,聚焦於「培」,441名基層醫務人員參加了東營區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目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規範開展6類10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規範開展4類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占本機構診療總量比例分別達到20%以上、60%以上。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為何天一熱,反而是慢性支氣管炎高發期? - 天天要聞

為何天一熱,反而是慢性支氣管炎高發期?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每天給您分享專業的醫學科普知識,幫助您及其家人提高健康生活品質,感謝您的支持!隨着天氣越來越熱,中國大部分地區迎來了盛夏的炎熱季節。此時,許多人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頻繁出現呼吸道問題,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
萬山區開展健康敲門行動 守護失能老人健康 - 天天要聞

萬山區開展健康敲門行動 守護失能老人健康

「真的太感謝你們了,專門上門來服務,讓我們免去了去醫院來回奔波的困難。」近日,仁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簽約醫生來到失能老人周安貴家中,為老人進行血糖血壓測量、四肢運動功能等健康檢查後,家屬連連道謝。
此物劇毒!一家五口全中招,2人進ICU! - 天天要聞

此物劇毒!一家五口全中招,2人進ICU!

一句開不了口的「我喜歡你」普通人會改口說:「我想你了」文藝青年最愛說:「今夜月色真美」廣東人則會說:「我煲咗湯俾你」▲圖源:聊廣場說到廣東人對煲湯的追求那可謂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能拿去煲湯就絕不放過……▲圖源:深圳粵TV各式各樣的中藥材更是廣東人的心頭好不過湯可以每天喝藥材可不能隨便放最近就有一家...
這個集市帶你揭秘中醫養生秘籍 - 天天要聞

這個集市帶你揭秘中醫養生秘籍

為迎接「七一」到來,近日楊浦區中醫醫院聯合大橋街道共同舉辦「『杏』福市集·寶地健康行」主題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接觸中醫、了解中醫、感受中醫的魅力。認識生活中的「仙草」,學習內功心法和葵花點穴手,體驗神奇小丸子……互聯寶地楊浦園內,設置了健康市集和健康體驗兩大板塊,為市民提供沉浸式的中醫文化體驗。楊浦區...
為什麼我堅持不吃西瓜?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我堅持不吃西瓜?

烈日炎炎的夏天,西瓜是很多人的最愛。特別是冰箱里拿出來的冰鎮西瓜,吃起來別提多爽口了。但是,我卻不怎麼愛吃西瓜。我已經有五六年不吃西瓜了。不是不想吃,是不能吃。西瓜富含維生素和葡萄糖、氨基酸等多種物質,性寒涼,特別適合解暑用。但我只要吃了西
Visualized Cancer Medicine徵稿:最重要的問題 - 天天要聞

Visualized Cancer Medicine徵稿:最重要的問題

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1866 - 1925)誕辰150 周年,Cancer Communication (其前身是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在2016年發起了一次十分獨特的徵文活動:在全球範圍內徵集有關癌症研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