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代謝疾病,它由高血糖作用引起。據最新指南指出,近30多年來,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顯著增加.
據統計,國內成人DM患病率已達11.2%,其中,糖尿病合併骨質疏鬆的人群也日益增多,它會引起骨量減少、骨密度降低、骨質改變、易發骨折,主要癥狀表現為周身酸軟無力、全身骨痛、肌肉萎弱,甚至關節功能活動障礙,以致畸形、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此外,一系列的併發症產生的機率也大大增加,例如壓瘡、血栓形成、呼吸道及泌尿系統感染等。不僅提高了患者死亡的風險,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西醫治療主要是以控制血糖水平為基礎,補充維生素D和鈣,或應用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藥物治療.
但存在藥物作用單一、遠期療效不明確、用量安全性、諸多禁忌症等不足與局限。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療藥物來提高療效,從而解決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的問題。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在中醫上可歸於「消渴」合併「骨痹」或「骨痿」的範疇。
糖尿病患者先天稟賦不足,久病多耗腎精,以致腎虛精少、精不生髓,腎精肝血無源,以致筋脈失養;「久病入絡」、「久病必瘀」,氣滯血行不暢,以致經絡瘀阻,關節筋骨麻木疼痛,甚至骨骼脆弱無力,以致骨折,出現「骨痿、骨痹」。消渴合併骨痿的患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故治療應當以「補益肝腎」為本,適當佐以活血、益氣之品。
近年來,中醫藥憑藉辨證論治、副作用小、可長期服用等特點在治療各類慢性疾病中逐漸凸顯優勢,中醫藥在治療DOP過程中能夠延緩疾病發展的過程、改善臨床癥狀,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導師通過長期的臨床工作經驗總結,在糖尿病並發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中,辨證為肝腎虧虛證的患者較為常見,擅長運用自擬壯骨通痹丸,常能取得滿意的療效,因此我們系統研究和分析了壯骨通痹丸治療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通過對兩組受試者治療前與治療後的骨密度、血鈣、血磷、血糖等實驗室指標以及中醫證候積分變化的觀察比較.
探析壯骨通痹丸對DOP的作用療效,並對其推廣為常規治療及規範化使用提供理論依據與臨床證據,使更多糖尿病患者受益,提高中醫中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由高血糖狀態引起的骨代謝性疾病。隨着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合併骨質疏鬆這一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嚴峻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
據調查,糖尿病患者中有大約50%至66%的患者出現骨量減少,約33%的患者出現了骨質疏鬆。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機制複雜,未完全明確,考慮與高血糖狀態、氧化應激、胰島素缺乏、脂質因素、腎臟因素、降血糖藥物作用等有關,當前常規的治療方法包括補充鈣劑或維生素D等藥物。
中醫多認為「腎虛乃其本」,骨功能的正常與否和腎精的盛衰息息相關。治療應該考慮到該病「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病證特點,注意使用補腎、生髓等固本之法,兼施祛邪之法,如活血化瘀、散寒除濕等,以標本兼顧,綜合施治。以下將從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中醫治療
1.中藥內服
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口服自擬消渴宣痹湯能夠改善患者相關癥狀如疼痛、周身乏力、口乾咽燥等,同時配合鈣劑治療效果更佳,能夠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丹蛭降糖膠囊(包括太子參、澤瀉、牡丹皮、生地黃、菟絲子、水蛭)具有促進骨鈣吸收的積極作用,在服用牡蠣碳酸鈣和阿法骨化醇基礎上加服該葯能夠顯著增強治療效果。
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的主要病因是肺氣失調、脾腎肝三臟虛損,同時伴有痰濕、瘀血等病理因素,通常表現為本虛標實的綜合證候。並將其分為三種證型:脾胃虛弱證、腎精不足證、痰瘀互結證:脾胃虛弱證治宜補氣健脾,方用參苓白朮散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腎精不足者,宜以補腎益精為宜,方以金匱腎氣丸加減。
痰瘀互結,則應以燥濕化痰為治療大法,兼以活血化瘀,選用二陳湯與補陽還五湯化裁,同時還提出了治療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應注重補益脾腎,兼施疏肝理氣、燥濕祛痰、活血化瘀、滋陰潤燥等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2針灸療法
針法是傳統醫學最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它通過刺入針具到特定穴位,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來治療疾病。針灸可使經絡氣血運行通暢,並且扶助人體正氣,祛除致病邪氣,從而使陰陽得以平衡,臟腑得以調和。灸法有溫通經脈、散結消瘀之功。其中,溫和灸通過刺激腎俞、脾俞、命門等穴位,能夠發揮健脾補腎、溫通經絡的功效。
研究發現,單獨使用針灸療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一定程度上提高骨密度指標。但單一的針刺治療具有局限性,故臨床上常採用針葯合用的方法,不僅能夠更顯着地緩解疼痛,並且對於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能夠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通過對DOP患者採用溫針灸與玉液湯相結合的治療方法,證實其可以改善骨代謝和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臨床療效顯著。
認為針灸治療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應當以腎為論治之本,選取阿是穴、腎俞、命門等穴位為主穴,根據證型不同,辯證施治,加減取穴,以證施治。腎虛者,可用照海、太溪等穴位進行治療;對於肝腎陰虛的患者,治療上可取太沖、肝俞等穴位;若脾腎兩虛,可取中脘、太白、大腸俞等穴位;而對於血瘀氣滯者,則可以加用肝俞、膈俞等穴位。
針刺治療DOP具有起效快、療效好、不良反應少、費用低等優勢,較易被患者接受。DOP以腎虛為本,因此臨床上常選用腎俞穴作為主要穴位,以益腎助陽。同時,針刺命門可固本培元;針刺關元能培元氣、固腎精;針刺氣海可益氣助陽;針刺三陰交對肝腎、脾胃皆有補益作用。
在主穴基礎上適配特定穴可發揮其特殊治療作用,如配伍「骨會」大杼,「髓會」絕骨,「血會」膈俞等。除常規針刺手段外,可聯合電針、艾灸輔助以提高療效。研究表明,針灸和中藥聯合治療能夠對不同證型的骨質疏鬆症發揮更佳的療效。在藥物治療上,需要根據證型的不同選用相應的方劑,並配合針灸療法,以達到扶正通經的作用,幫助藥物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
3推拿療法
推拿可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流速加快,經絡得以疏通,氣血得以調和,氣血周流,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機體恢復健康。通過選取腎俞、脾俞、命門、腰陽關、至陽五個穴位,溫和灸結合按揉這些穴位以出現酸脹、發麻等反應來進行治療。有效改善了患者骨痛的癥狀,在患病人群中收穫了較高的滿意度。
4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是利用藥物刺激特定穴位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研究中發現,運用三骨方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老年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肝腎虧虛證的方法,能夠促進患者的康復和療效提升,改善癥狀和緩解疼痛,並且可改善患者的骨代謝指標。該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5中藥熱熨
中藥熱熨利用熱氣將藥物發散到體表,疏通經絡阻滯,對於寒濕痹阻、血瘀氣滯以及肝腎虧虛導致的疼痛具有緩解作用。在患者腰背部放置中藥熱罨包熱敷,並輔以穴位按摩,取穴以命門、腎俞、腰眼為主,結果發現中藥熱熨能夠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肢體疼痛等癥狀。
6傳統功法
鍛煉中醫的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傳統功法,一直深受廣大群眾的認可並沿襲至今,對於內科及骨科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對於骨質疏鬆患者,進行傳統功法鍛煉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使肌肉力量得到加強,本體感覺和平衡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降低跌倒風險。
通過現代研究發現,改良後的五禽戲對肝腎虧虛型絕經後骨質疏鬆患者能夠起到緩解癥狀、降低骨密度T值下降幅度、增強平衡能力、減輕疼痛感的作用。八段錦的動作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有度,注重動靜結合、形神統一,對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改善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價值。
通過對120例OP患者進行觀察,採用加味補腎健骨湯與華佗五禽戲訓練聯合治療的方法,治療周期為3個月。結果表明,該方案可對患者腰背疼痛等癥狀有明顯緩解作用,骨密度也會隨之增加。
西醫治療
原發病與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骨折的風險更高,病理生理學雖然沒有完全闡明其產生機制,但它一般被認為是骨骼日益脆弱,加之跌倒風險促成。治療重點應從生活方式的實施和體育鍛煉干預開始,重視對糖尿病病人的宣教和教育,通過飲食與運動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癥狀。
此外,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應根據目前的指導方針,包括嚴格控制血糖,及早進行藥物干預。最後,對於可能發生的跌倒風險因素要加以預防和控制,可一定程度上減少DOP的發生。通過加強營養物質攝入、均衡膳食,可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蛋白質的每日推薦攝取量為0.8∼1.0g/kg。
此外,充足日照、規律進行運動鍛煉和戒煙限酒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具備一定體能訓練基礎的人可進行負重及肌肉力量訓練,同時要避免使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以及過度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骨健康基本補充劑鈣劑:鈣質攝取充足有利於促進骨骼的形成。
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鈣攝入量應達到800毫克,50歲及以上人群則應達到1000∼1200毫克。可通過膳食如乳製品、豆類、魚蝦、紫菜、海帶等來補充。若飲食中不能提供足量的鈣時,需適當補充鈣劑。如碳酸鈣、枸櫞酸鈣等。需要注意的是,補鈣過量會增加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維生素D:維生素D有助於小腸粘膜細胞發揮吸收鈣磷的作用,從而引起骨質鈣化。它的不足會引起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造成或加重骨質疏鬆症。因此,適當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能夠維持骨骼健康,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等問題。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維生素D400IU,老年人則應該每天攝入600IU。
當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時,建議劑量為每日800∼1200IU。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臨床上常見有α-骨化醇、骨化三醇等,其本身具有活性,不需要經過1α羥化酶的羥化。因此,這類藥物更適合老年人、腎功能不全以及1α羥化酶分泌不足的患者使用。
抑制骨吸收類藥物雙磷酸鹽類:如阿侖膦酸鈉,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特異性結合成骨細胞表面受體,抑制骨吸收細胞的活性,減少骨質吸收,從而增加骨密度。另外,它還會影響骨形成過程,促進骨形成,增加骨量和骨質,從而提高骨強度。
常見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短期內出現與流感相似的癥狀,以及腎臟毒性。降鈣素:包括兩大類,依降鈣素和鮭降鈣素。降鈣素能使破骨細胞數量減少,增加骨量。臨床應用中對骨痛具有明顯緩解作用。
另一方面,降鈣素可作用於腎小管,通過抑制近曲小管和遠曲小管的重吸收來促進磷酸鹽和鈣的尿排泄,從而維持人體內骨代謝的平衡。該藥物總體而言安全性良好,偶爾會出現面部潮紅、胃腸道不適等輕微不良反應和過敏現象。
促進骨形成類藥物甲狀旁腺素類似物:如特立帕肽等,其機理是有助於骨形成。間斷性的小劑量使用此類藥物可以使成骨細胞的活性得到刺激,從而增加骨密度。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噁心、頭痛、眩暈以及肢體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該葯的治療時間應控制在24個月以內,為了維持骨密度、降低骨折發生的風險,在停葯後需要繼續使用抗骨吸收類藥物進行治療。活性維生素K2:在促使骨組織發生鈣化的同時,發揮促進骨吸收、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效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