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因素多種多樣,目前認為其發生髮展與年齡、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因素、其他胃病史及家族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
在不同部位發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萎縮嚴重程度不一樣,胃竇部慢性萎縮性胃炎較輕,而胃竇並胃體部次之。
胃體部慢性萎縮性胃炎較重,這與不同部位所致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類型不同有關。
胃竇部多為B型慢性萎縮性胃炎,與高酸,消化性潰瘍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A型萎縮性胃炎以胃體萎縮為主的慢性胃炎。
1、A型萎縮性胃炎
病變主要見於胃體部,多瀰漫性分佈,胃竇黏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細胞抗體陽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內因子分泌減少或缺少,易發生惡性貧血,又稱自體免疫性胃炎。
由於自體免疫性損傷發生在壁細胞,故病變以胃體部較重,胃體腺被破壞而萎縮,故胃泌酸功能明顯降低或無酸,並因而而造成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最後可發展成胃萎縮。
2、B型萎縮性胃炎
病變多見於胃竇部,呈多灶性分佈,血清壁細胞抗體陰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輕度減低,無惡性貧血,較易並發胃癌,這是一種單純性萎縮性胃炎。
並不是免疫性疾病,自身抗體呈陰性。其發病與十二指腸液反流或其他化學、物理損傷有關,胃竇部黏膜較胃體部黏膜通透性更強(H+逆彌散的能力胃竇部強於胃底部20倍)。
由於胃竇的黏膜屏障作用比其他部位小,加以易受十二指腸液及其內容物反流的影響,故胃竇部最易受累。胃體部病變輕,故胃泌酸功能一般正常。
胃竇部病變損害了幽門腺中的G細胞,胃泌素分泌減少,故一般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萎縮性胃炎的癌變以B型為主,其癌變過程可長達10多年或更久。
慢性萎縮性炎的診斷應以病理診斷為準,胃鏡下肉眼觀察價值不大,建議對於每個做胃鏡檢查的患者無論有無肉眼可見的黏膜的萎縮表現,均應常規做病理活檢。
另外慢性萎縮性胃炎隨着年齡增大發病率增加,活動性炎症是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並且與胃黏膜的腸化、異形增生有密切關係。
由於腸化及異形增生尤其是重度異形增生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故及早診治並定期複查,有利於胃癌的早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