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卻仍為大流行
有朋友問,最近又有很多人在社媒上發佈自己「二陽」,即再次感染新冠的信息。很多人也在說,第二波疫情高峰來了。
這新冠疫情還有完沒完了,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算是真正「告別」新冠疫情啊?
2023年5月5日,who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但是,縱觀整個聲明,who自始至終使用的仍然是「大流行(pandemic)」這個字眼。
這意味着,在who看來,新冠疫情儘管已經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卻仍處在大流行狀態。
很多人認為新冠大流行已經過去了。
who為什麼不「順應民意」,及早宣布新冠大流行結束呢?
對此,who官員在5月5日的發佈會上也做了解釋。
who認為,儘管新冠疫情大有好轉,報告的新發病例和死亡人數都出現了大幅度下降。
但是,新冠病毒仍在不斷變異,隨時都有進化出新的、具有不可預測性特徵變異體的不確定性。
而且,就目前疫情趨勢而言,沒有表現出科學家預期的明顯的季節性或地方性流行的典型特徵;病毒流行仍沒有顯現出可信的規律性,未來的疫情不安華仍具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
而疫情從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的轉變,核心的判定指標不僅在於流行規模,更在於以相對恆定的、具有很大程度上可預測的模式循環流行。
比如,季節性流感,每年全球有近40%的人口感染流感,流行規模不可謂不宏大,但由於呈現典型的季節性流行特徵,仍被認為屬於地方性流行。
新冠疫情成為地方性流行的樣子
儘管新冠疫情已經歷時超過三年,仍沒有表現出季節性流行特徵,仍被認為處在大流行狀態。
但是,我從一開始就堅信,新冠疫情終究會變成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地方性流行病。
4種引發普通感冒的傳統冠狀病毒流行就是新冠疫情結束大流行後的樣子。
既往的研究表明,包括hcov-229e、hcov-nl63、hcov-hku1和hcov-oc43 等4種人類冠狀病毒呈現典型的季節(冬季)性流行特徵, 流行高峰介於10月到次年2月份之間。
流行數據表明,人群中4種冠狀病毒的初次感染都發生在生命的早期階段,估計初次感染的平均年齡在3.5至5.0歲之間,幾乎所有人在15歲以前都會感染至少其中的一種冠狀病毒。
由於疾病的高傳染性,特別是感染後並不能產生終生性免疫,任何人在一生都會反覆感染很多次。
當然,隨着暴露的增加,不斷積累的防止重病的免疫保護作用會讓感染後的疾病嚴重程度越來越低。
也就是說,兒童更容易感染,而且感染後癥狀更重一些;而隨着年齡增加,成年人和老年人感染後通常僅表現輕微的癥狀。
最近發表的,在新冠大流行前的2015-2016和2016-2017年間美國進行的一項4種冠狀病毒流行動力學的研究也再次驗證了上述理論。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和學生是4種冠狀病毒在家庭和社區流行的主要傳播者,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播占所有感染的約20%。
兒童在5歲前會至少感染一次冠狀病毒。
與冠狀病毒感染的成人相比,更高比例的兒童感染後會表現出流感樣疾病癥狀,表現發燒38℃以上,伴有咽喉疼痛或咳嗽等。
所有兒童,尤其是年幼的兒童,更頻繁地經歷有癥狀的感染。5歲以下幼兒有癥狀的比例佔80%,5-9歲兒童為82%。
最常見的癥狀包括流鼻涕和充血(62%)、咳嗽(45%)、發燒(42%)、喉嚨痛(28%)和頭痛(26%)等;很少人報告關節或全身肌肉疼痛(13%),或者腹瀉、噁心和嘔吐(12%)等消化系統癥狀。
總體上,儘管在少數兒童也可以引發下呼吸道感染,但傳統冠狀病毒感染幾乎不會導致重症和死亡。
綜上,當新冠疫情變成了一種更要具有可預測的、規律性流行,通常是冬季季節性流行時,我們就可以說真正地「告別」了新冠疫情。
這還需要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