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在湖南省兒童醫院重症醫學科一病區移植監護病房,聾啞媽媽王艷華隔着玻璃,和手術後的兒子熙熙揮手,看着孩子向自己揮手,輪椅上的王艷華喜極而泣,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8歲的熙熙(化名)不幸患上肝硬化,需要進行肝臟移植,經檢驗母親與之配型吻合。3月17日經過近10小時的手術,母子二人平安。
聾啞媽媽左半肝移植給兒子,一起開啟新生
「早點康復。」王艷華用手語輕輕和兒子交流,熙熙已經基本懂手語,他揮手向媽媽示意。
王艷華很開心,笑着回應,也向兒子揮了揮手,但眼淚瞬間流了下來。「不要擔心,醫生說孩子恢復很好。」丈夫吳志文蹲在妻子面前,用手語安慰。

△母子倆揮手問好的瞬間,王女士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圖/姚家琦攝
36歲的王艷華是長沙人,夫婦倆都是聾啞人,兒子熙熙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由於病情惡化,已經出現了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只有肝移植才能挽救生命。
經檢驗母親與之配型吻合,王艷華決定割肝救子。在醫生的幫助下,熙熙成功切除了病肝,接受了來自媽媽左半肝「295克」的愛。
由於捐肝體積較大,如何保障捐肝後母體剩餘肝臟功能的恢復,避免大面積切除肝臟後出血、膽瘺等潛在風險,確保孩子接受移植後吻合的血管及膽管保持通暢,肝臟順利「做工」,是手術團隊面臨的最大「難題」。
3月17日早上6時,王女士和熙熙前後進入手術室接受「捐肝」,以及病肝切除與新肝移植手術,經過手術團隊近10小時的奮戰,從王女士體內取下的295克左半肝成功移植到兒子熙熙身體里。目前母子倆生命體征穩定,各項檢查指標逐步恢復正常,已經可以下地行走。
3月21日,王艷華第一次見到手術後的兒子,這是她拼了命也要護住的兒子。
這些年來,很多人也勸她生個二胎,王艷華不肯,她決定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在熙熙身上,陪他治病,直到最後的康復。
護士為護理媽媽學手語交流,還有愛心人士伸出援手
3月21日上午,湖南省兒童醫院普外一科的移植隔離間,王艷華躺在病床上,用手朝護士比劃。
護士賀麗立即拿過床頭柜子上的一張紙板,指向其中一項「我口渴了,想喝水」。王艷華點點頭,護士趕緊拿過水杯,幫她打開遞到嘴邊。

「她不會說話,我們就打印了這張紙,方便溝通。」賀麗表示,紙上的選項,都是一些基本生活需求,傷口痛、想翻身、想咳嗽、腰痛、腿痛,病床上王艷華有需求,她們可以通過這張紙來迅速領悟,並幫她完成。
「我們也稍微學習了下手語,但還是不熟練,這個紙板更一目了然。」護士李丹表示,肝臟移植手術後,會有很多不適,護理起來也需要特別用心。醫護們都很儘力,做好一切陪這個媽媽渡過難關。
「移植肝臟,我們根本沒有這個經濟實力,但是孩子不能不治啊。」熙熙的奶奶劉國元表示,熙熙一直生病,王艷華這些年來負責照顧孩子,全家的開支都靠孩子爸爸賺取。8年多以來,孩子治病花費了近20萬元,家裡為此欠了不少錢。
幸運的是,在社工組織的幫助下,一千餘名愛心人士向她們伸出援手。更貼心的是,大學生志願者們主動聯繫,願意為熙熙補課,治療康復階段,不讓他落下學習。
「我感謝社會愛心人士,關注我兒子老婆動手術順利。」吳志文在紙上上寫下這行字。
【關於肝移植】
「對終末期肝病患兒選擇肝移植是一條重生之路。」湖南省兒童醫院普外一科副主任醫師陳立健表示,肝臟是人體唯一具有可再生功能的實體器官,按照王女士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三個月左右肝臟可以生長三分之一以上,半年之內可恢復到原有體積的三分之二以上。
兒童的生長速度則更快,肝臟功能恢復也會更快。湖南省兒童醫院自2017年完成首例兒童肝移植以來,目前已完成44例肝移植手術。肝移植這項技術從上世紀60年代起開展,經過醫學的快速發展,已經運用成熟,對於終末期肝病患者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治療方案。
瀟湘晨報記者夏盛 通訊員李芬 孫瑛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台;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