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患者除了認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下降,還常在病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行為癥狀群(BPSD)。
BPSD是指痴呆症患者經常出現的紊亂的感知、思維、情緒或行為等癥狀,包括攻擊、躁動不安、幻覺、情緒波動等;90%的AD患者會出現BPSD,給疾病治療及家屬護理帶來巨大壓力。目前BPSD並沒有被大眾正確認識,很多時候被誤認為是精神疾病,AD患者的正確就診率較低。
BPSD相關因素
明確AD患者BPSD的相關因素,對於BPSD的預防及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人口學資料
1. BPSD的發病年齡
研究顯示,患者BPSD嚴重程度與發生BPSD的年齡呈負相關,即發病年齡越小,癥狀表現越重,最容易出現的癥狀為行為紊亂、日夜節律紊亂。可能因為出現BPSD時年齡越小,患AD病的時間越早,即病情發展相對較快,大腦病變程度較嚴重、病變範圍較廣泛,故BPSD也較明顯。
2. 病程
AD患者的病程對患者BPSD的影響主要體現在BPSD嚴重程度和出現的癥狀。從BPSD嚴重程度來講,病期越長,痴呆程度越嚴重,出現的BPSD就越多。研究表明,隨着患者年齡或發病年齡的增加,AD患者出現妄想、行為紊亂癥狀的次數增多,BPSD明顯。從出現的BPSD上講,隨着疾病的發展,痴呆患者的抑鬱癥狀發生頻率減少,而激越、攻擊癥狀發生率增加。
3. 性別
研究發現,同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較易出現徘徊、謾罵和行為不當。女性AD患者的抑鬱癥狀更加嚴重。
4. 發病前性格
研究發現發病前神經質性格和患者的神經精神量表總分以及焦慮狀況顯著相關,較低的親和性和患者的煩躁及焦慮不安顯著相關。然而,同發病前神經質相比,較低的親和性和BPSD之間的相關性更加堅固。
二 生活及環境因素
1. 生活習慣
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AD的危險因素,研究發現同病前有業餘喜好的AD患者相比,病前無業餘喜好的AD患者BPSD較顯著。
病後被迫戒酒的AD患者更容易發生情感障礙、焦慮恐懼。
2. 生活事件
研究表明發病前生活事件(如配偶/子女意外、健康功能受損等)影響BPSD的發生及其嚴重水平,且易於引發抑鬱、焦慮等情感癥狀及攻擊行為。
同時發病前存在個人情感問題也是導致BPSD發生的一個危險因素。可能是因為患病前發生的事情對患者情感造成一定的衝擊,導致AD患者患病期間誘發相關BPSD。
3. 生活自理能力
研究發現AD患者認知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損害與患者的BPSD明顯相關。即AD患者自理能力越低,其BPSD表現越輕。有研究進一步發現BPSD特別是幻覺、行為紊亂、日夜節律紊亂與生活自理能力受損關係較大。
4. 溫度
氣候變化對AD患者的BPSD有所影響,即溫度越高,AD患者行為癥狀越嚴重。這可能是因為氣候改變會使人感到不舒適,痴呆患者因應對能力下降導致對環境改變引起的不適反應更明顯,或者環境溫度的升高使人體體核溫度及大腦溫度上升,導致機體體溫調節系統失衡,從而引發一系列行為癥狀。
三 疾病因素
1. 認知受損程度及精神病家族史
認知受損程度不同,出現的BPSD不同。輕度老年痴呆患者多出現煩躁,重度患者容易出現徘徊、冷漠、迫害以及識別錯誤。
不同研究均發現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幻覺發生率及嚴重水平較輕度和中度患者高,故國內有學者提出應把幻覺癥狀的發生作為AD患者痴呆嚴重水平的預警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的AD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現BPSD,研究發現精神病家族史是除抑鬱、焦慮和睡眠失調外所有BPSD的危險因素。
2. 代謝綜合征(MS)
現已知MS中某些危險因素與AD的發生有關,研究顯示MS患者發生AD的風險是無MS患者的3.2倍;同時有研究發現AD病組MS發病率明顯高於健康人群。進一步研究發現同非MS組相比,MS組妄想、激越、易激惹的檢出率較高。
3. 腦白質病
研究發現大部分BPSD患者都具有較嚴重的腦白質病,與無 BPSD的患者相比,有BPSD的患者腦白質病更嚴重。研究證明腦白質較高是腦缺血的可靠標誌,故優化血管風險因素可以作為降低AD患者BPSD嚴重程度的策略。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12
同型半胱氨酸(Hcy)濃度受葉酸、維生素B12的影響,葉酸、維生素B12不足會引起體內Hcy濃度上升,形成HHcy。目前已證實HHcy是AD的危險因素,且與BPSD嚴重程度相關。
BPSD臨床管理原則與方法
管理原則
BPSD的管理應遵循個體化原則,貫穿痴呆的全病程,即從無癥狀期的預防直至嚴重行為紊亂的干預。目標為減輕或緩解癥狀強度或頻率、照料者負擔,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質量。在抗痴呆葯使用的基礎上,臨床首選非藥物干預,只有當非藥物干預無效或者BPSD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影響治療依從性,患者難以服從照料或者存在緊急情況或安全問題時才使用藥物治療。
一 藥物治療
1. 抗痴呆葯
抗痴呆葯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痴呆患者認知功能或者延緩認知功能衰退,而且對部分精神與行為癥狀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膽鹼酯酶抑製劑,如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對痴呆患者出現的幻覺、淡漠、抑鬱等行為癥狀有較好的療效;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如美金剛對重度痴呆患者激越和攻擊行為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當非藥物干預與抗痴呆葯治療無效時,或者遇到以下嚴重且緊急的情況,建議合併使用精神藥物:
(1)重性抑鬱發作伴或不伴自殺觀念;
(2)造成傷害或有極大傷害可能的精神病性癥狀;
(3)對自身和他人安全造成風險的攻擊行為。
採用精神藥物治療時應持續進行監測,推薦規律地每隔一段時間(如每3個月)考慮是否可減小劑量或停用藥物。
2. 抗精神病葯
第2代抗精神病葯對精神行為癥狀部分有效,其療效證據相對較強。儘管美國FDA對第2代抗精神病葯和第1代抗精神病藥用於BPSD發佈了黑框警告,但對於中重度痴呆患者BPSD嚴重而又缺乏其他有效治療手段時,仍可選用第2代抗精神病葯。
臨床醫生在處方抗精神病葯時需要權衡治療獲益與不良事件風險,應遵循小劑量起始,根據治療反應以及不良反應緩慢逐漸增量的原則使用。
3. 抗抑鬱葯
如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等,對痴呆患者抑鬱癥狀的療效有限。西酞普蘭可能有望用於痴呆激越癥狀的治療,但治療過程中需監測QT間期。
4. 心境穩定葯
丙戊酸鹽對衝動和激越行為的療效尚需進一步系統研究。
二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干預強調以人為本。採用非藥物干預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促進應對和改善功能、增加社會活動和體力活動、增加智能刺激、減少認知問題、處理行為問題、解決家庭衝突和改善社會支持。面向AD患者的非藥物干預方法有環境治療、感官刺激治療、行為干預、音樂治療、舒緩治療、香氛治療、認可療法、認知刺激治療等多種形式。另外,面向照料者的支持性干預同等重要。制定和實施非藥物干預技術時尤其應注意個體化特點。
三 專業照護與照護者支持
多學科團隊協作的專業照護質量與BPSD的管理關係密切。推薦將照護者教育和支持列入BPSD管理常規工作,內容包括為其提供減壓或認知重塑技術的培訓,指導管理行為癥狀的解決問題特殊技能,加強與痴呆患者的交流,改善家庭照護環境等。
參考文獻:
[1]朱囡囡,鄭明明,李經緯,陳苑苑,程鵬,張許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為癥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2,17(04):231-233.
[2]葛高琪,王晶晶,齊沖,張秀敏,高玉霞.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行為精神癥狀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誌,2017,37(02):507-509.
[3]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老年精神醫學組. 神經認知障礙精神行為癥狀群臨床診療專家共識 [J]. 中華精神科雜誌,2017,50( 5 ): 335-339.
編輯 | 澹臺依然審校 | 董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