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曾報道:中國35~75歲人群,高血壓比例接近50%,但治療率僅30%,控制率小於10%。許多高血壓患者天天服用降壓藥,但血壓仍降不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因有幾點:
一、用藥時間不對,降壓效果大打折扣。
大部分患者的問題不是出在降壓藥上,而是用藥時間不對,如果用藥時間不對,降壓效果會大打折扣的。
人的血壓白天高,晚上低,波動呈勺型狀。通常來說,1天內有2個高峰和2個低谷:早起6-8點為第1個高峰,8點後開始緩慢下降,但是仍舊屬於全天較高的血壓水平,一直持續到11點左右;12點—14點為全天血壓的第1個低谷,然後血壓又開始上升,17點—20點為第2個高峰;此後血壓下降,到次日凌晨2-3點降至全天最低點,然後血壓逐漸上升。
一般血壓高峰出現的前2個小時,是比較妥當的服藥時間點,具體要根據各人的身體狀況決定。如果服用短效降壓藥,每天吃兩次的,建議在早上6:00和下午15:00吃。每天吃三次的,建議在6:00~7:00,13:00~14:00,17:00~18:00吃。首選長效降壓藥,因為長效降壓藥藥效能維持24小時以上,降壓更加平穩,一天只需要服藥一次,一般推薦早上6:00~7:00的時候吃。
自己可以做一次動態血壓監測,了解自己的血壓高峰,根據自身的情況具體選擇用藥時間。
二、服用劑量不夠或葯類單一。
高血壓患者在初次就診時,醫生都會叮囑:吃兩周左右的時間後再來複查一下,這2周內要每天測量血壓。然而很多患者都會忘了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2周的用藥時間裏,確定現行方案是否有效,如果降壓效果良好,就堅持此方案,若是降壓效果不好,就需要調整用量或者調整用藥種類,以便更好的降壓。以上這樣情況不在少數,有些高血壓患者,在確診高血壓後,醫生開的一種降壓藥就一直吃,沒有持續監測血壓,也沒有複診,血壓降沒降下來也不知道。降壓藥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服用量不足、劑量小、用藥單一,血壓就可能降不下來。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經常監測血壓,遵醫囑及時調整用量或者調整藥物,才能控制好血壓。
三、「惡習難改」導致。
許多患者在服用降壓藥後就抱着自我安慰的心理,認為吃藥了就沒問題了,繼續該吃吃該喝喝。其實,高血壓與我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都是因為暴飲暴食、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性造成的。所以,想要控制好血壓,就要堅決與以往的惡習說不。
四、腎臟皮質損傷引起血壓升高。
部分高血壓患者,長期血壓升高,容易出現腎臟皮質的損傷和病變,腎皮質能夠分泌一種醛固酮激素,這種激素可促進機體吸收鈉離子,排出鉀離子。吸收鈉離子過多,會帶來更多的水分,也就造成體內的循環血容量大大增加,當血容量大幅增加,血管壁受到的壓力也會增加,血壓隨之升高。
五、繼發性的血壓增高。
部分高血壓,如果服用了3種甚至4種降壓藥,仍不能使血壓控制正常,就要考慮一下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壓升高,比如腎炎、腎囊腫、腎動脈狹窄、甲亢、皮質醇增多症等原因,這些都會繼發性的引起血壓增高,只有將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將血壓控制正常。
以上內容摘自網絡,謹對原作者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