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四川衛生健康這十年」系列報道之二
綜合醫改
讓群眾從「看好病」到「少生病」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7.68%;主要居民健康指標優於全國平均水平;「十三五」分級診療評估結果位列西部第一……這十年,四川作為國家綜合醫改試點省,聚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病多發」等問題,統籌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等綜合改革,努力走出了一條人民群眾得實惠、衛生事業得發展、醫務人員受鼓舞的醫改路子。
看病難?
「上下聯動」構建就醫「新格局」
四川是人口大省,且地域寬廣,優質醫療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醫療服務能力差距較大。圍繞實現「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疾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等小病在鄉村解決」目標,四川出台了《關於加快構建優質高效分級診療體系的實施方案》,以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為重點,以緊密型醫聯體建設為載體,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加快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目前,全省建成各類醫聯體1118個,其中城市醫療集團71個、縣域醫共體270個、專科聯盟490個、遠程醫療協作網287個。
「王醫生,最近我的血壓波動有點大,您幫我檢查檢查……」每周星期一上午,在成都市新津區中醫醫院,總能看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博士專家坐診,為當地患者診治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內科常見病及危急重症。
據新津區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琦介紹,群眾能就近享受到城市大型三甲醫院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得益於該區多年來持續加強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等建立的醫聯體合作關係,將省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新津,提升當地醫院的管理水平和醫療服務能力。「常態化保持40名省市專家在新津坐診。」
而在位於四川南緣,長江之濱的江安縣,則通過縣域醫共體建設,整合資源,逐步構建起「以人民群眾健康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江安百姓享受到醫改的紅利。
2019年,江安縣被確定為「國家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後,由江安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牽頭,整合縣康復醫院、縣婦幼保健院、19家鎮衛生院和轄區內的509家村衛生站(室),按照「1+10+N」和「1+11+N」的模式,組建了江安縣人民醫療健康集團醫院和江安縣中醫醫療健康集團醫院2個縣域醫共體,實施一體化管理。今年,江安縣持續深化縣域醫共體建設,將2個醫療健康集團醫院整合為江安縣總醫院,成立總醫院黨委,推動縣域醫療衛生資源深度整合,實現縣域醫共體建設提檔升級。
看病貴?
「三醫聯動」釋放醫改「新紅利」
四川堅定不移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召開全省「三醫」聯動改革電視電話會,推動「三醫」真聯真動真改。在成都、自貢、宜賓等地開展「三醫」聯動暨系統集成改革試點,推進11個縣(市、區)縣域醫藥衛生集成創新改革試點工作,着力在「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強監管、增活力」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醫保是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基礎,是解決「看病貴」的治本之策。四川省圍繞加速緩解看病貴問題,按照「保障基本、健全機制、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大力推進藥品耗材集中採購和使用,建立健全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深化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醫療服務行為更加規範、群眾就醫負擔得以有效減輕。
四川省積極探索完善綜合監管制度,創新開展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醫療行為信息化監管(簡稱醫療「三監管」),基本實現公立醫療機構和民營醫院全覆蓋。2017年1月,「三監管」平台聯通7000餘家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接入診療服務、病案首頁信息和統計直報等數據,實現對醫療服務行為的實時、動態、全程精準監管。目前,全省21個市(州)全部完成醫療「三監管」市級平台建設,將重點監控藥品全部納入醫療「三監管」範圍。
自貢作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級示範城市,出台《自貢市「三醫」聯動建設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城市實施方案》,推動醫改從單項突破向系統集成轉變,推動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註重人才技術要素。自貢市落實葯械集中帶量採購,落地11批次近400餘種藥品、6批次7類醫用耗材,藥品、醫用耗材平均降幅分別達60%、85%,累計節約採購資金4.85億元。加快理順醫療服務價格,持續優化醫院結構收入,近年來累計調整616項(次)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公布新增和繼續執行新技術醫療服務項目價格87項。積極推進DRG點數法付費省級試點,DRG支付住院醫療費用基金支出佔比達72%。加強「三醫」協同監管,建立疑似問題篩查、機構自查、監督核查機制。同時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允許公立醫院按最高限設置高級崗位,動態核定公立醫院薪酬總額,公立醫院高級崗位比例最高達到40%,人員經費佔總支出佔比41.35%,處於全省領先水平。
病多發?
「全專結合」助力健康「新服務」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已成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福祉問題,這也要求着醫改工作在走深、走實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也要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四川圍繞讓群眾少生病、晚生病,創新「全專結合」簽約服務模式,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從9類擴大到14類,全省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5.08%,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分別達79.25%和77.74%。
「指標只是『標』,管理才是『本』。」陳琦作為新津區衛生健康局的負責人,從事醫改工作多年,對於如何讓基層健康管理服務更加健全,有着自己的思考。近年來,新津區依託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探索以群眾為中心,以慢病管理為切入點的「1+2+3+N」健康管理體系,努力為群眾提供集防、治、康、護、養於一體的全方位、多層次、全周期健康服務。
陳琦介紹,該區成立了1個由區衛健局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分管負責人為副組長,醫共體牽頭單位、各業務科室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區健康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的「管理中樞」;成立區健康管理指導中心、區醫共體健康管理中心,作為2個「組織抓手」;構建技術、績效、專業3個「健康支撐」;全區組建58支涵蓋公立醫院專科醫生、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護士、鄉村醫生等組成的提升型家庭醫生團隊,夯實「N個服務單元」。
「通過讓區級公立醫院參與到健康管理中,由『龍頭醫院』打造服務包,使百姓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信任度、積極性更高,『全專結合』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讓居民的獲得感顯著提升。」陳琦說,去年,該區家庭醫生簽約率42.44%,重點人群簽約率92.06%,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服務績效考核位居全市第一,順利通過第三批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複審。
經過十年努力探索,四川省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健康公平性得到顯著改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消除了城鄉二元差別,醫療服務可及性明顯增強,9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能夠達到最近的醫療點,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有效減輕,醫療服務患者滿意度達90%以上。
來源:健康四川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