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一個女子,當時27歲,最近一年來,反覆感覺椎尾骨下端和兩側臀部發涼,冷痛。兩條腿也跟着冷痛。疼得嚴重時,上仰和俯身動作都難以完成。
她也曾經拍過片子,發現椎底有隱裂。患者自己也記得,小時候,她確實跌傷過。但是,按照這個思路來治療,效果不盡人意。
於是,她就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沉而弦滑,苔白膩,舌淡,而且,就診時幾乎是無法控制地咳吐痰涎。細問得知,患者平時納呆,食慾不好,一吃多胃裡就難受。
了解到這些以後,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法半夏12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麻黃10克,白芥子12克,乾薑10克,鹿角膠10克(烊化)。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3劑以後,腰骶部位有明顯的溫熱感。接着,原方不變,再投6劑,疼痛發涼之感大大減輕,下肢和臀部 幾乎不再冷痛。到最後,患者一共服用20多劑,諸證悉平,經過隨訪未曾複發。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
這裡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此患者的問題,屬於痰濕阻滯、痹阻經絡,令陽氣不行,氣血不暢。
你看,她苔白膩,舌淡,脈弦滑,這是典型的痰濕之象。平時,她納呆,就診是咳吐痰涎不止。這些都說過,此人脾虛濕盛。對吧?
脾虛濕盛,則痰濕阻滯經脈。陽氣受阻,氣血無法濡養腰骶,所以患者就會出現頑固的冷痛。
因此,正確的治療思路,是化痰濕,通陽氣。醫家當時選擇的是二陳湯加減。
其中,法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是二陳湯的基本組成。法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除濕。陳皮行氣除濕。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葯。
在這個基礎上,用鹿角膠和乾薑來溫陽,用麻黃和白芥子來通經絡,如此,則痰濕可散,陽氣四布,患者的毛病就能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