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反覆遭受損害,繼而黏膜特異再生,發生改建,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從而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一般可分為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三種,淺表性胃炎可轉變為萎縮性胃炎,且二者可同時存在。肥厚性胃炎為單獨一型,一般不演變為其他類型。
淺表性胃炎: 可無癥狀或有不規律的上腹隱痛,尤以進食油膩食物後較為明顯,亦可伴有反酸、噯氣、腹脹等消化不良癥狀;
萎縮性胃炎: 可見上腹不適、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有時癥狀頗似消化性潰瘍或出現體重下降、貧血,伴有舌炎、舌乳頭萎縮等;
肥厚性胃炎: 可見上腹不適或疼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大量黏液或反酸、燒心,伴有乏力、腹瀉、水腫等。
為什麼會患胃炎
胃炎的病因有很多,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通常情況下慢性胃炎是以下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外源性: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因素(營養不均衡、喜食辛辣等)、吸煙、飲酒、藥物(非甾體抗炎葯、激素等) 等;
內源性:年齡、遺傳易感性、 膽汁反流、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胃炎等。
其中最為常見及最重要的病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80%-95%的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門螺桿菌(Hp) 感染。長期Hp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應可使部分患者發生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
Hp相關性慢性胃炎有兩種常見類型:胃竇為主的全胃炎和胃體為主的全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增加,發生十二指腸潰瘍的危險性增加;後者胃酸分泌減少,發生胃癌的危險性增加。因此,胃鏡下診斷為慢性「活動性」胃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者,尤其是伴有消化不良等癥狀者,建議進行幽門螺桿菌(Hp) 檢測。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明顯促使慢性胃炎癥狀消退並顯著降低胃炎的複發率。慢性胃炎會變成胃癌嗎?
慢性胃炎會變成胃癌嗎?
慢性胃炎診斷有過度傾向,只要做胃鏡就會有慢性胃炎診斷。實際上,一般只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才有標準意義上的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發生癌變的幾率雖然比正常人群要高,但患者實際發生胃癌的比例其實還是比較低的。及早規範治療,就能控制病情發展,儘可能地規避風險。
一般來說,幽門螺桿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發生癌變,需要經過以下漫長的發展過程: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 慢性萎縮性胃炎 →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 → 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 胃癌
只要我們在病情早期及時干預,就能最大限度預防癌變。
千萬不要拖延,當出現中重度萎縮性胃炎時,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會進一步向胃癌的方向發展,因此建議:
1. 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腸化或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者,建議遵醫囑定期進行胃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
2. 對於存在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須立即進行進一步檢查確認,證實後需儘早在醫生指導下採取內鏡下治療或手術治療。
3.對有上腹部飽脹不適、噯氣、反酸、噁心、早飽、食慾減退、貧血、消瘦、舌炎、舌萎縮、腹瀉癥狀者進行早期胃鏡檢查。做好早期診斷,早期及時根治病因,對經治療癥狀好轉的病人定期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