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全球至少有5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約1.5億[1]。而我國是世界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約有1000萬,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預計到2050年我國患者將達4000萬人[2]。
什麼是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大腦神經退化的疾病。患者對周圍人、事、物的辨認出現障礙,產生多種認知問題,發病過程十分緩慢,會隨着時間持續惡化,且疾病的發展是不可逆的。它緩慢而痛苦地帶走一個人的認知、思考,行動能力,使其無法正常說話、吃飯、找到回家的路,而且會智力退化,尊嚴跌到谷底。
疾病帶來的痛苦不僅是家人身體上的勞累,精神打擊才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得病後,丈夫不再認識妻子、母親認不齣兒女,最後甚至忘記了自己是誰……
# 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程發展:
早期:經常找不到收納過的東西,開始容易發脾氣,並且語言表達開始出現困難;
中期:忘記自己已經吃過飯了,情緒變化得更加頻繁,說話開始出現邏輯混亂;
晚期:忘記親人,忘記自己,情緒表達變得更加困難,完全無法說話表達……
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幾個事實……
NO.1 阿爾茨海默病無法治癒
1906年,德國神經病理學家阿爾茨海默首次報告了一例具有進行性痴呆表現的51歲女性患者,1910年這種病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
如今100多年過去了,醫學界依然沒有完全弄清病因,也沒有可治癒的辦法。在藥物治療上,主要根據病人的痴呆癥狀進行用藥,如提高認知能力的藥物、緩解精神情緒的藥物等。
NO.2 人人都可能得阿爾茨海默病
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為5.14%~7.3%,輕度認知障礙患病率高達20.8%[3]。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若在80歲以上,則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患病。
而且有相關研究數據顯示,阿爾茨海默病也會使那些40歲、50歲甚至30歲的人患病,醫學上稱作早髮型阿爾茨海默病。統計學顯示,美國有52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其中包括500萬老年患者以及20餘萬早髮型患者[4]。
NO.3 阿爾茨海默病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病
與其他疾病治療不同,阿茲海默病除了需要高昂的藥物費用,還需要僱傭專業保姆護理,家屬可能還需留守一人全天候照顧,避免患者出門走失、與人衝突、發生傷害意外等。以美國為例,每5元的醫療保險費用就有1元用在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身上,它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疾病。
NO.4 阿爾茨茲海默病不會致死,併發症才會
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病是繼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之後,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因目前的治療方法都不能有效遏制阿爾茨海默病的進展,即使治療,病情仍會逐漸進展。到了晚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最終昏迷,一般多死於併發症,如肺部感染、壓瘡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從確診到死亡,病程大約通常為5~10年的時間。所以加強護理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療尤為重要。
NO.5 阿茲海默病 不等於自然老化
當老人出現記憶力下降,忘卻一些事情,很多家人包括老人自己會將老年痴呆早期癥狀誤認為是自然老化,是正常的健忘,但事實卻並不一定。良性的健忘是老年人生理變化的一種反應,其忘事的原因往往是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夠集中;而老年痴呆症所導致的記憶力下降則嚴重得多,即使注意力集中,也記不住東西。良性健忘主要表現為近記憶或即刻記憶減退,比如,幾分鐘前想着要回家拿鑰匙,幾分鐘後就忘了;老年痴呆患者則在此基礎上,還有遠記憶或延遲記憶的減退,不僅眼前的事想不起來,幾年前的也都忘光了。
一場與時間的抗爭,我們能做的是……
事實上,阿爾茨海默病在中年就開始有癥狀和反應,如果提早發現和干預,就有可能延緩和控制病情發展。一般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早預防:
NO.1 運動鍛煉
經常做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增進循環系統健康,促進足夠的氧氣供應大腦,保持腦細胞代謝旺盛。另外手的運動對大腦是一種良性刺激,可增加腦血流量,所以老年人應頻繁活動手指。
NO.2 經常用腦
醫學研究顯示,人在年老之後大腦也會萎縮,嚴重時會出現健忘、痴獃等癥狀,經常用腦、玩智力遊戲,可以有效刺激腦神經保持活躍,起到預防大腦功能退化的作用。
NO.3 避免摔倒
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嚴重腦外傷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之一。老年人由於行動能力下降,容易跌倒。對於有高血壓、冠心病的老年人來說,跌倒傷害性極大,而且容易導致中風。
NO.4 保持良好心態
在預防阿爾茨海默症時,還需要控制基礎疾病,保證血壓、血脂、血糖的正常,同時還要避免情緒波動。老年人如果經常生氣而沒有人可以傾訴,就容易自閉抑鬱,加上身體本來就有慢性病,生氣往往成為最終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導火索」。
參考文獻:
[1]《2019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
[2]李思奇,趙依雙,張玉梅.人工智能在腦卒中後認知障礙評定與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醫刊.2019,(10).1066-1070.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9.10.008.
[3]Shinako Inaida, et al.,(2020). Evidence-based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243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15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DOI:http://dx.doi.org/10.1136/jnnp-2019-321913.
[4]Reisberg B, Gauthier S. Current evidence for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SCI) as the pre-m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