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傘傘,白桿桿,吃完一起躺板板。這是傳唱在雲南民間的歌謠,指的是野生菌的毒性威力不可小覷。亞稀褶紅菇長相普通,卻屬於劇毒菌種,多地稱為火炭菌。今天的急診室里,有人就因為誤食了這種菌子而生命垂危。
六月以來,雲南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內科接診了10位採摘誤食亞稀褶紅菇中毒的患者。
患者 楊文安:「我在山坡上看到很多菌子,我還拿了一點嘗嘗生菌子有沒有麻辣味,我說沒有麻辣味就可以食用了。」

躺在病床上的是來自玉溪華寧的楊文安,前幾天他上山採摘了六七公斤野生菌。楊文安說,他判斷這些野生菌有沒有毒的方法是,先生吃嘗一下味道,只要沒有麻辣味,就說明野生菌無毒可以食用。這個方法來自老一輩的口口相傳,但顯然是錯誤的。將野生菌帶回家烹飪食用後,楊文安中毒了。
楊文安的妻子:「他說他先嘗一下有沒有毒,讓我們都不要吃,他自己先吃。」
患者 楊文安:「我當時總覺得是奶漿菌,奶漿菌我以前吃過一點,吃菌後第二天早上是拉肚子,昨天中午感覺很不清醒,睡到晚上8點20就感覺全身冒冷汗。」

家屬將楊文安送到當地醫院就醫,洗胃後轉院至上級醫院治療。
醫生:「這個菌很毒的,火炭菌吃了會尿血,腎功能衰竭。」
楊文安的妻子:「他算是吃得少的,最多吃了這麼點。」
醫生:「現在先等複查的酶血化驗結果出來看看,需不需要做進一步治療,先洗胃導瀉。」
楊文安的妻子:「好的。」

住在隔壁病房的肖雲飛一家,也來自玉溪華寧。他們和楊文華情況相同,誤食了劇毒野生菌。
患者肖雲飛:「吃了沒多久就噁心嘔吐,我們一家人都吃了,家裡6人還有一個是我朋友也吃了,7個人一起吃的。」
肖雲飛說他們一共烹飪了二三兩左右的菌子,還沒吃完就有人出現了不適。
患者肖雲飛:「當時飯都沒吃完,發現難受就吐了。」

肖雲飛意識到,可能是菌中毒了,和家人朋友一起到當地醫院就醫。可此時簡單的洗胃導瀉已經無法控制病情的發展,7人相繼轉到上級醫院治療。
雲南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內科副主任醫師 朱峻波:「其中有三位患者比較嚴重,肌酶進行性升高,特別是21床老年患者心率升起來了,心率比較快,出現血尿的情況,可能是由於吃了菌子以後造成了橫紋肌溶解。」

肖雲飛對採摘的菌子進行辨認,他們食用的毒菌可能是亞稀褶紅菇。
患者肖雲飛:「對對對,就是這個菌子,我們吃的這個菌子就是和圖片上一模一樣的。」
目前,肖雲飛的三位家人因食菌量較少,治療後病情穩定。肖雲飛自己和另外兩位家人及一位朋友病情較重,還需進一步治療。

患者親屬 李明:「嘔吐昏迷,神智不清。」
記者:「什麼時候吃的吃了多少?這些有信息嗎?」
患者親屬 李明:「這些信息不全,因為老人已經沒有意識了,見到老人時老人意識已經模糊了,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家裡只有兩個老人。」
吃菌中毒的是李明的外公外婆,兩位老人是自己去山裡采了菌子,食用後出現了中毒反應,馬上送到醫院治療。不幸的是李明的外婆病情嚴重,已經去世,而外公還在昏迷搶救中。根據兩位患者的化驗指標和器官衰竭情況,醫生推斷老人食用的菌可能是亞稀褶紅菇。

資料顯示,亞稀褶紅菇屬於劇毒菌種,俗稱火炭菌,中毒病死率可高達70%以上。而導致中毒頻發的主要原因是,亞稀褶紅菇與多地群眾經常採食的稀褶紅菇、密褶紅菇外觀極為相似。誤食後1小時內就會出現癥狀,開始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24小時後出現全身乏力,肌肉痙攣性疼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困難;血尿或血紅蛋白尿,出現醬油色尿液;最後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雲南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內科副主任醫師 朱峻波:「只能根據患者的化驗指標進行對症處理,菌子中毒沒有特效的解毒藥,申請血液凈化申請血漿,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進行保肝的處理。」

醫生介紹,亞稀褶紅菇中毒後器官血項的變化是一個進行性的過程,如果不及時干預,患者的病情會隨着毒素的吸收而加重,患者需要做血液凈化治療。而預防亞稀褶紅菇中毒的最佳方法是不要採食這類菌子,看到不認識的、不熟悉的野生菌,千萬不要以身試毒。食用微量劇毒野生菌也可能致命,中毒後沒有特效藥,千萬不能大意。
患者肖雲飛:「就因為吃了這一點菌子害了多少人,我真的很後悔,希望大家以後盡量不要吃不認識的菌子,沒有吃過的菌子都不要去吃。」
患者親屬 李明:「是血的教訓,請廣大的朋友們不要再吃不認識的野生菌了。」
記者:李婧萊 常恩豪
來源: YNTV2都市條形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