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情緒問題都能稱之為抑鬱,也不是所有的抑鬱心理都能稱之為「抑鬱症」。從醫學與心理科學的角度,抑鬱是一種低迷情緒的別稱,而「症」則是病態的表示。也就是說只有情緒持續低迷到一定程度上了,才會有抑鬱病症的表現。所以,如何去對應和甄別是抑鬱還是抑鬱症患者,尤為必要,因為我們畢竟是一個有9500萬抑鬱患者的大國。
抑鬱症的第一階段,僅能稱之為:「抑鬱情緒」,具體表現為:階段性的情緒低落,性情懶散,寡言少語不願意與人交流溝通,但遇到投緣的人便喋喋不休的開始傾訴。
抑鬱症的第二階段,可稱之為「抑鬱心理」,具體表現為:偶爾會湧現出一種莫名其妙的悲傷情緒來,似乎覺得身體的某些方面已經有明顯的不適了,生活與工作等日常行為都受到明顯的影響。處在這種心理狀態的人總是試圖掩飾自己的內心,並且還要竭盡全力的裝出一副正常人的狀態來。
抑鬱症的第三階段,才能正式稱之為「抑鬱症」,具體表現為:精神狀態萎靡不振,總是覺得自己生病了,但又有拒絕求醫問葯的心理,尤其忌諱心理干預的介入,懼怕內心被人窺視。儘管此刻他們也有裝出一副沒病的樣子,但根本就裝不下去了,索性就全部發泄出來了。
如果再精鍊一點的去概括抑鬱群體的表現行為,那就是:
第一階段:總是滿口怨言的發泄負能量,眼神遊離躲閃;
第二階段:使勁的裝出一副沒事人的樣子來,眼神暗淡無光;
第三階段:裝不下去了,就索性耍起無賴來,並且是無底線的那種。眼神偶爍凶光,頭髮油膩蓬垢。
還有一種更簡捷的辦法,那就是:一看眼睛,二看頭髮,三看衣服。如果你具備相關的心理知識,三秒鐘便可出具診斷結果。
前面我說:過中國目前的抑鬱症患者高達9500萬之多,這個數據並非是哪個人隨意杜撰出來的,而是來源於具有權威部門的數據統計,相當於每14人中便有一例抑鬱患者,可為什麼我們尋常人卻很少聽說誰抑鬱了?原因有三:
1、一般人很少具備這方面的識別能力,即便是就在你身邊,甚至是與你有過摩擦性衝突,你也會覺得是性格或是人的品行問題,很難與病症聯繫在一起。
2、病症在中等程度時,這些患者總是裝出一副正常人的樣子來,特別是在公開的場合下,他們會竭盡全力的去掩飾自己的病態心理,即便是控制不住的去發泄,那也是在回家後,或者是向內去傷害自己。
3、到了抑鬱症的後期,基本上就脫離了社會交往層面,要麼就醫住院,要麼潰縮在家裡,這部分人久而久之就會被人們遺忘在角落裡,但事實是遺忘不等於不存在。
特別是近幾年的疫情泛濫,人們的心理又一次雪上加霜般的遭受摧殘,抑鬱症患者更是有增無減。再加上疫情防控下的居家隔離,出行限制,公共場所戴口罩遮擋面部表情等,識別起來就更不容易了,當然,這對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誰沒事觀察這些幹什麼呀,除非與你的切身經歷或工作生活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