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以下這些經歷——
每天都做各種反思和總結,但是進步緩慢;
每天都立各種flag,但是卻總是完不成;
無法專註聚焦一件事,剛做了10分鐘就開始走神;
看了很多書,掌握了很多方法,但是卻越來越焦慮;
想讓自己變好,看着一堆方法,卻不知道從何開始;
……
因為改變太少,你開始變得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寫作,寫了很久,但是卻沒有明顯改善和提高;
等等。
這些問題和情形,幾乎困擾着每一個希望改變自己的人,不管你是因為什麼原因才開始讓自己改變,總之你已經在嘗試。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還得從大腦的構造原理和存在的問題說起。
首先,人的大腦是一個很容易自我欺騙的矛盾綜合體。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看到過一篇很好的文章,剛看了一個開頭,覺得不錯,順手一個保存,然後關掉,想着後面有時間再繼續看。
殊不知,當你關掉的那一刻開始,這篇文章可能就永遠藏在了你的收藏夾中,你也再為打開過。
我們的大腦分不清哪個是實際實現的,哪個是想像中出現的。
你看了這篇文章,保存了,你的大腦就會自動認為自己掌握了,就開始開啟自我獎勵機制,這時候不管是走神,還是閑聊,還是做其他的內容,總之都是為了讓你大腦開始接受一種不費力的獎勵。
你的大腦欺騙了你。
其次,大腦對於很多信息的記憶量是有限的。
認知心理學家和科學家曾經做過研究,人的記憶組塊是7,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次的記憶量只能是七個。
比如,你只能一次性快速記住七組關鍵詞,手機號碼的前7位數是你經常記住的等等。
所以,過量的信息對於大腦負載來說,是致命的。
人的大腦生來喜歡簡單簡介,過於臃腫複雜的信息,過於龐雜繁多的內容,很容易讓記憶過載,讓精力過載,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專註力。
第三,你的精力沒有經過鍛煉。
認知心理學家曾經把精力管理分為了四個層面:體能、情緒、專註力、目標感。
這四個方面共同組成一個塔式結構,稱為精力管理金字塔模型。體能位於最底層,是精力管理的基礎,往上是情緒,是精力管理的觸發器,專註力是精力管理的利器,目標感是精力管理的操作系統。
四個方面環環相扣,一個人想要完整完善改變自己的精力,務必從這四個方面進行統籌協調。
知道了大腦的這三個習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有針對性的設計措施,以便可以更好改變自己的行為呢?
概括起來,就兩個字:行動。
具體如何做?
第一,想到馬上行動。
當你有了一個很好的點子、想法時,馬上進行記錄,避免流失。這裡推薦一個小工具flomo筆記,是一個輕便型碎片化信息記錄器,可以跟微信進行綁定,沒有任何輸出壓力,就跟微信發信息一樣簡單,同時配合#來打標籤,可以快速整理自己的思維和內容。
第二,看到馬上行動。
看到一個好的文章、書籍、新聞片段等等,任何一個讓你有所觸動的內容,一定是在一定程度上觸發了自己的經歷和經驗,這時候要充分抓住自己的思維嗨點,儘可能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
怎麼做?
針對一篇好的文章或者書籍,首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篇文章或者這本書在講什麼?作者提出了什麼觀點和方法?這些方法和觀點我應該怎麼去用?我怎麼能對別人講清楚這些觀點和方法?等等。
通過這種自問自答式方法,可以快速抓住內容本質,同時讓自己的專註力進行聚焦,唯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所改變。
第三,學到方法馬上使用三次。
我想到一個曾經看過的例子,一本書上介紹過一個人是一個領域的大咖,學任何東西都很快,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33原則。
即學到任何一個觀點或者方法,馬上強迫自己在三個不同場合使用三次。通過這種使用,可以讓自己對方法進行深入體驗,唯有這種深入體驗,才能讓方法和知識進行初步內化。
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和方法,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而僅僅保存在你的收藏夾中的內容,那僅僅是訊息,對你來說毫無用處。
最後總結,每個人都希望改變自己,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總之能有改變的認知和意識就是好的,但是不能總是局限於知道這個層面。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道很重要的鴻溝,只你有跨過去,才會有質的變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行動,永遠都是化解焦慮,化解內心彷徨最重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