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2022年10月09日03:46:23 心理 1285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


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 天天要聞


作 者 / 滾滾麻麻

排 版 / 滾滾麻麻

文章字數 /1474字

閱讀時長 / 4分鐘




1


對於孩子叛逆期這件事,我一直有種警覺感。


過來人都會告訴我,男孩子嘛,大概有2次,一個是在10歲左右的,一個在15-16歲,前者只是小高峰,後者絕對是來勢洶湧,有你且受着的。


關於這個,我和先生有過討論,我們各自討論着彼此的那段青蔥時光。


他就是沉迷遊戲機,即使高考那年,也還是和同學約着中午,去網吧殺一盤,為此我婆婆沒少操心,當然此刻的他,說到這些,有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後悔,但更多的是無盡的懷念。


我嘛,女孩子有過一個暗戀的對象,變得更文靜沉默,除此別無其他。


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 天天要聞




2


可面對和我已經一般高的孩子,總會有這種擔心。問及周邊的家長,大都相同的焦慮。


教育多了,怕孩子玻璃心,來個和世界告別;不管吧,又擔心孩子讓誤入歧途,做家長真的太難了!


當看到《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里說的這段,彷彿找到了某種答案。


治療師永遠都在天平的兩端尋找平衡:一方面要營造互相信任的關係,另一方面也要直擊要害讓來訪者不再繼續受煎熬。

從治療一開始,我們的行動就是既慢又快的——慢慢讓內容沉澱,快速穩固關係,同時在一路上戰略性地播撒下治療所需的種子。

這就像自然界的種植規律一樣,如果你播種得太早,種子不會發芽;如果你種得太遲,雖然它也會成長,但可能會錯過土壤最肥沃的時期。

但如果你播種的時機剛剛好,那它就可以吸足養分茁壯成長。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在鼓勵和對峙之間來回遊走。


這裡這麼大篇幅的引用,就是覺得裏面的每一句,都寫出了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就是鼓勵和對峙之間來回遊走


我們一遍遍告訴孩子,爸媽永遠和你是統一戰線的,另一方面又得防微杜漸,引領孩子和腦中那個不受控制的自己做決鬥。


為什麼我們都這麼做了,卻似乎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 天天要聞







3


我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已經不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他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有獨立處理事情的慾望和能力。


我們嘴上說的好聽——我們尊重孩子的,但在碰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卻依然大操大辦,儼然孩子還很小,我們順道一起辦了。


我們的好心正在一點點剝奪孩子的權利,孩子最後要麼是巨嬰,要麼極度叛逆,這些都和我們的初衷大相徑庭。


所以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用治療師對待來訪者的心態去對待孩子,事情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問題的最終解決,都是對方的內心打開,以坦誠面對的勇氣去克服,不管是孩子,還是來訪者。


重點是我們要放手,就像治療師對來訪者的信任一樣,堅信孩子能夠處理好這一切,加上我們的適當引導。


就像有個博主說的,和老公的關係也就把他當成同事一般相處,共同完成家裡的這項事業,放開那種滿懷期待,就能獲得內心的更多平和。


互相在各自的時間完成各自的任務,其餘時間就安心休息,充電,反倒有不一樣的安寧。


零執着,帶來的卻不一定是零期待哦!


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 天天要聞




4


當我這樣想了之後,我的好多焦慮就都消失了。


看完覺得對您有幫助的,希望您能花0.1秒點個贊喲~

你小小的點贊永遠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謝謝你~♥️


晚安!

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 天天要聞



這是我日更的第38天(38/100)加油

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 天天要聞


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 天天要聞


- End -

圖片來自網絡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 天天要聞


作者介紹:

滾滾麻麻,泥濘生活中,一朵努力向上生長的凌霄花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