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由身體疾病引起的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

2022年09月30日16:17:35 心理 1064

國內外臨床觀察和文獻研究表明,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如癌症、內外科相關疾病或慢性疾病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引起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

更常見的是內科和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現患者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鬱情緒。常見的情緒困擾可能是思考很多,負面思維強烈,情緒低落,整個人無法放鬆,甚至可能產生自殺自殘的念頭。

那麼,如何解決生病帶來的焦慮和抑鬱呢?心理學專家榮教授建議,我們可以從以下五點着手。

如何改善由身體疾病引起的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 - 天天要聞


一、搞懂藥物副作用

曾有個患癌症的病患年僅20幾歲,雖然有積極接受治療,但因為癌症治療嚴重影響工作,也使得原本穩定的感情生變,讓她不自覺陷入重度抑鬱的情緒,所幸有即時發現前來身心科求診,在接受抗抑鬱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逐漸走出情緒低谷。一般來說,某些內外科疾病治療藥物,包括癌症治療藥物,確實有可能會引發病人產生焦慮及抑鬱,例如有些降血壓葯,或是治療發炎的類固醇用藥、女性服用的荷爾蒙藥物或避孕藥,其副作用都有可能引發抑鬱情緒。

二、有氧運動

除了適當的藥物治療與足夠的日照之外,病人自己該怎麼做,才能更順利解開糾結卡關的情緒問題呢?榮新奇教授認為,生活上可多從事一些正向休閑活動和運動,就會有很大的幫助!簡單來說,一般會鼓勵病人要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尤其是有氧運動,可促進大腦分泌讓人心情愉悅的「腦內啡」,以緩解焦慮、降低抑鬱的機率。

針對運動的觀念,他也特別提及,「門診常花不少時間跟病人衛教運動的重要,但很多民眾常把運動跟勞動混為一談,很多去運動的人會認為自己是被逼的,是為了健康才被迫去運動,認為運動是件很累人的任務,也就無法享受運動的當時以及其帶來的正面助益。」

飲食方面,曾有臨床研究分析發現,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油)富含的EPA對改善焦慮、抑鬱有正面助益,但補充方式與劑量,建議還是由專業醫師評估個人狀況後再食用,效果會更好。

如何改善由身體疾病引起的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 - 天天要聞


三、放鬆呼吸+催眠自我療愈

除了有氧運動之外,腹部呼吸法、催眠自我療愈對改善焦慮、抑鬱也很有幫助。

其實,腹部呼吸是人類最原始的呼吸方式,是我們剛出生還沒人教就會的呼吸法,只是隨着年紀增長,不知不覺就習慣使用胸腔呼吸,然後緊張的時候就呼吸得更急促,身體跟心理就隨之更為焦慮緊繃、心跳加速,甚至影響睡眠。

建議每天回到家,不妨給自己一小段時間,搭配喜歡的音樂,靜下心來做點腹部呼吸,讓緊繃了一整天的身心,得到真正放鬆的機會。

四、冬天注意日照要足夠

尤其進入冬季,這種因生病引發的焦慮、抑鬱更需要特別注意!「其實每年大概從秋天開始,身心科的診間就會明顯看到病患不約而同前來求診,有些可能是之前已經很久沒回診、病況已穩定的病人卻突然又跑來求診。

就臨床經驗與文獻來看,冬季確實是容易引發抑鬱症複發的季節,主要原因可能與季節進入秋冬之後,光照時間縮短,日照不足所引起的體內生物節律性失調有關。」

由此可見,這類因為內外科疾病所引發焦慮、抑鬱情緒或曾有身心科病史的民眾及家屬,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不妨多提醒病人,特別是進入冬季的時刻,每天還是要找機會適度曬點太陽,預防血清素濃度下降與褪黑激素的失衡,進而影響睡眠、飲食和情緒,尤其是過去明顯只要一換季就容易複發的人,補充足夠的日照是不可或缺的天然療法。

如何改善由身體疾病引起的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 - 天天要聞


五、家人傾聽+正確治療

一旦身旁的家人親友出現這類因疾病引發的焦慮、抑鬱情緒,又該如何協助他們跨越情緒低谷呢?

面對這類因為生病引發情緒低落的病患,身邊的人通常會勸說:「不要想那麼多,你就是因為想太多才會這樣。」但其實這類的用語對病患來說一點幫助也沒有。

建議家人親友可先做好「傾聽者」的角色,再進一步關心並了解病患出現哪些困擾,可以試着問他:「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是因為睡不好、吃不下或是感覺精神變差、總是提不起勁、心情不好等哪些癥狀。

用傾聽了解取代太過主觀的評斷,再陪伴病患複診由主治醫師診斷,是否為主線治療藥物的副作用影響,由醫師建議病患是否該轉診身心科門診接受進一步的治療,會比家人親友直接建議或試探「你是不是該去看個身心科或精神科?」會更適當,因為專業醫師的判斷與建議,通常病患的接受度會更高,也才能給予及時且正確的治療。

原文原創自榮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並標明出處。有任何疑問,可以點擊頭像私信聯繫。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