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也可以說是赤子之心,孩童的純真就是天性,是那個不分善惡,好壞,沒有欲求,觀察事物只是觀察事物而沒有臆想,思考的初心。天性是屬於他所有的東西。天性既不會喪失,也不會改變或受到傷害。個性是人所學得的東西。個性是那些不屬於自己而披在身上的外套。會隨着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就像夏天和冬天的衣服,它會喪失也容易受損。
首先必須說,天性是人身心構造的基礎。比如,某人記憶力好,某人對數字非常敏感,某人有語言天賦,某人有凝聚力等。而教育正是這個目的,這也是為何不能過早地讓孩子接受教育,必須讓孩子釋放天性和維持天性,而大人要做的是發現每個孩子的天性而加以引導和擴大。但可惜,現代的教育是扼殺天性而培養成了千篇一律的所謂的人才,或者培養成了父母或社會想要的人才。只有一些幸運兒碰巧走上了符合自己天性的道路,而這些幸運兒都成了頂尖拔萃的社會精英。
個性就是人以某種方式所學得的一切,在日常語言中,稱之為「有意識地」或「潛意識地」學習。在多數情況下,潛意識地學習是指模仿。事實上,模仿在個性的建立上扮演着極重要的角色。稱之為所謂的「學來的嗜好」,也是指各種人為的好惡,這一切都是由模仿、現象、知識、經驗而附着學來的,就像商家在宣傳產品時附上的養顏、去火、除痘等口號。這些人為的好惡,在人生中也扮演了極重要且極不幸的角色。
人的天性喜愛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嫌惡對自己有害的東西。但是,唯有在天性支配個性的時候,人才這樣。天性本來就應該支配個性,這時人才健康、正常。當個性開始支配天性時,即當人變為較不健康的時候,他就開始喜愛對自己有害的東西,並嫌惡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於是就有了人長大了也變了的說法,也有了假面人生的活法,就有了被慾望蒙蔽心靈的險惡。於是就有了很多人生標籤,這個人花錢大方,這個人虛偽狡詐,這個人貪財等等社會亂象。於是社會就像城市裡的小河,有污水,有生活垃圾,有污臭還有魚。
正常的話,本質必須支配個性,這時候個性才會有裨益。但是,要是個性支配本質,這就會產生許多各式各樣的不良後果。
但身在社會難免需要個性。社會發展到至今,已經被有權或有錢的人改變,就像禮儀、身份、名譽、奢侈品一樣,你可以在至今獨處時保持天性,但只要融入社會,要做的只有順從,因此,一個人不能只有天性而沒有個性。不過,天性與個性必須平行成長,其中一個的成長不得超越另一個。
天性的成長超過個性的情形,在未受教育的人們身上體現較多。這些所謂單純的人,也許是好人,甚至也很聰明,但依然面臨著沒有發展所需的環境的窘迫。就像一個好的初創公司,雖然創新了一款產品但沒有資金和人脈資源的支持,就會夭折。太注重於競賽則會減弱天性的成長。所以,天性在社會上成長的沃土很少,不能像個性發展那樣肆意增長。
個性成長超過天性的情形,常常可以在較有教養的人身上看到。在這些情況下,天性還停留在半生長或半發展的狀態中。嬌慣、溺愛甚至所謂的規劃都將助長個性的發展,狂妄、自大、眼高手低就會出現在人身上,因此,老子才會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富貴人家也意識到這點,於是讓孩子從小過儉樸生活以保持天性的增長。
就是說,個性發展得太快又太早,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天性幾乎就不再發展了;結果我們看到一些男女,外表看來近乎成人,他們的天性卻只有十歲或十二歲。很多人都從事着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說,都是在壓抑自己的天性。大多數情況下,是社會改變人,而不是人改變社會,就像擠地鐵一樣,你無法選擇,只能被後面的人推着進入牢籠,你唯一能做的是掙扎着前行及抱怨。
之所以說天性的重要性,你可以說那是你的天命,是你喜歡要做的事,也可以說,要做的事會讓你開心。人體就是一部機器,而這個機器又由不同的機能中心所控制,保持天性可以很好地認知自己,而認知自己才能發揮所長並在社會上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