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呢,發現特別難校正啊,基本上是校正不過來的。你花很大很大的精力啊,可能又效果很不明顯,然後家長疲憊不堪,整個家都會被拖垮。那麼,為什麼自閉症會越來越多呢?在我看來,這就是某一些不太正確的心理學所帶來的問題。
我這個心理學流派,我和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其實所謂的「自閉症」或者「阿森伯格」,它其實不是一種病,它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性格,它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內向和敏感的性格。如果這種性格太極端了,這個孩子太內向了,太敏感了,他的確呢,適應環境會有很多很多的困難。
比如說,因為他們太敏感,所以別人覺得沒什麼問題的正常的環境,他可能就覺得非常的吵鬧。因為他聽覺敏感嘛,或者他嗅覺敏感,他就會經常聞到很多讓他很難忍受的味道,那麼這種敏感就使得他大腦中需要被加工的信息遠遠多於其他人。那麼如果他不會加工,他加工不好,這就會導致他壓力就會很大。
壓力太大了之後,他就想,呃,不行,我要躲到一個更單調的環境中,然後讓我自己不被煩擾。然後他這種躲起來的這種行為,在我們一般人看起來,就好像是一種癥狀,但是實際上它並不是癥狀,只是性格特點。既然它不是一種病,那麼你也就不可能說治好這種病。
所以現在這麼多年,精神醫學界呀,心理學界呀,發明這療法、那療法啊,找各種原因啊,用各種方法治,都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療法能夠去根治它。因為它壓根兒就不是病嘛。
所以我覺得從原則上來說,對自閉症這個譜系的,包括阿森伯格這個譜系的,我們與其說要想辦法怎麼治療它。我們其實不如說,我們怎麼想辦法幫助這些比一般人更敏感的、更脆弱的、更內向的孩子適應社會。我們的目標放成這個,然後我們不會要求他像一般人這樣的生活啊。我們可以幫他們想一種辦法,過一種他們覺得更舒服的生活。
這樣的話呢,其實你會發現,可能你也沒有那麼吃力,因為你並不是要把它搬回來;孩子呢,其實也會更舒服。好多自閉症家長經常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希望他像平常孩子一樣。但是他本身就不是平常孩子,你為什麼非得要讓他跟平常孩子一樣呢。
如果你允許他成為他自己,也許他在某些方面比平常孩子還要好呢,對吧?
END
關注我們
用語音讓心理成長走進生活,
讓生活有溫度。
聲音 | 朱建軍
編輯 | 內小明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