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問題,是以抑鬱症為代表的精神心理障礙的常見癥狀。
- 晚睡、入睡困難
- 淺睡、睡眠維持困難
- 早醒、醒後情緒低落
如果給你一道選擇題,判斷「晚睡」的人和「早醒」的人,誰的抑鬱的風險更大,你會怎樣回答?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JAMA Psychiatry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來自84萬數據樣本的研究顯示:睡眠中點(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的中間點)每提前一個小時,患重度抑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
這意味着:早睡早起能很大程度保證我們情緒健康。
更有觀察性研究表明:「夜貓子」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是「早起鳥」的兩倍。
睡得晚不僅意味着抑鬱症風險增加,同時也可能與焦慮情緒相關。睡眠節律紊亂+惡性循環,生活很容易就變成一團亂麻。
- 只有晚上是自己的,我得多玩會手機
- 完了完了,凌晨兩點了,明天怎麼辦啊?
- 昨天睡得晚,今天白天得找機會補補覺
- 因為補覺,工作沒完成,晚上還得熬夜
除了隱性的情緒障礙風險,晚睡的危害更是會直接體現在你的身體上。
儘管熬夜不好,熬夜不對,但生活總有意料之外。
這個時候也要知道,偶爾熬夜晚睡並不會直接導致抑鬱症出現,也不會對生活造成毀滅性打擊。
只要你能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有意識地去改變,就已經走向健康的道路了。
一方面,保證一定的睡眠時長是最重要的,如果為了追求早醒,壓縮睡眠需求,正常的社會功能就可能受損。
另一方面,就睡眠周期角度而言,睡眠後期常處於快速眼動睡眠期,在這個期間人會處於夢境狀態,同時也會對白天的記憶進行鞏固。
所以,如果在夢境中被鬧鐘強行喚醒,不僅僅會「美夢破滅」,還有可能會導致記憶力下降哦~
(回想一下,你早上四五點鐘被吵醒的時候,是不是都是在做着夢呢?)
尤其對於青少年而言,清晨的睡眠更為重要,如果rem睡眠大量缺失,學習成績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早起」和「早醒」完全是兩個概念。
正如前文說:相比於晚睡,早醒則可能是抑鬱症的伴隨癥狀,也是臨床醫師判斷抑鬱症的重要指標之一。
安全的早起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預防抑鬱症的出現。
危險的早醒,是抑鬱症的伴隨癥狀,需要重視並及時就醫。
怎樣區分自己是健康的早起還是危險的早醒呢?
區分方法1:主動or被動
健康的早起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要配合早睡一起使用。
如果你是主動調節睡眠節律,在滿足自身睡眠需求的前提下每天早起一小時,說明你的身體正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如果表現為「較自身睡眠規律的蘇醒時間」提前1-2小時醒來且不能再入睡,有可能存在抑鬱風險。
區分方法2:醒來後的情緒狀態
抑鬱症特點是「晨重暮輕」。
如果醒來後情緒低落,沒有活力,甚至對一天的生活感到恐懼,這是情緒障礙給你的明顯信號。
如果你起來後神清氣爽,或者暗自慶幸「今天又多了一小時」。恭喜你,你的睡眠很健康!
區分方法3:早醒的程度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在某個時期內的睡眠需求是穩定的,所以早上醒來的時間與昨晚入睡時間高度相關。比方說你早睡了2小時,那麼早起1-2小時就不必擔心。
但如果你在並未早睡的情況下,提前醒來的時間達到兩小時,甚至是一兩點鐘就醒來,此後再難入睡或者睡不踏實,那麼焦慮抑鬱很可能已經找上門來了。
區分方法4:早醒的影響
如果你因為早醒,感覺自己精神氣下降,社會功能受損,很多事情都做不好,這意味着情緒問題已經侵入你的生活了。
區分方法5:早醒的持續時間
滿足前四種非健康情況下的早醒,在你的生活中存在了兩周以上,不要猶豫,抓緊時間看醫生。
區分方法6:幾種非抑鬱「早醒」及改善方式
- 帕金森病、神經變性疾病——積極干預原發疾病
- 突然改變睡眠環境——適應幾天就會緩解
- 晝夜節律顛倒——調整和順應自然節律
- 神經過度緊張——放鬆和催眠療法
- 藥物影響——醫生積極溝通
- 老年人睡眠時間減少——屬於正常現象,不必過分擔心
注意,起夜返回床上後又能很快入眠的,不屬於早醒哦~
睡眠問題是各類精神心理障礙最容易被患者覺察的癥狀,也是通常讓患者最為苦惱、最想改善的癥狀。
入睡迅速,從不早醒的人,很難體會到睜眼到天亮或醒後再無法入睡的身心痛苦。
在那些難以睡着的時刻,萬籟俱靜帶來的不是祥和,而是黑暗中無法自處的情緒爆炸。
如果你的睡眠問題顯著和持久,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吧,畢竟睡得好,世界才更美妙!
審核醫生:彭旭
責任編輯:劉岩
插畫:李大姑娘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
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