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薩特說過:他人即地獄。
先哲們深刻的理性思考中,總是蘊涵著無數實質為心理學的問題。
確實,我們身處複雜的人際社會中,隨時都會遇見令我們頭疼上火、甚至發瘋崩潰的人。
這些人裏面,有的可以輕易迴避,有些則可能永遠也逃不開,比如血緣至親。
但我們常常意識不到大多時候真正難以相處的,是我們自己。
01
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述的是一個深受抑鬱折磨的蛤蟆求助心理醫生的故事。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本寫給孩子看的童話故事,如果你細細品讀,就會發現它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
蛤蟆先生一向大大咧咧、愛笑愛鬧,卻一反常態地鬱鬱寡歡、閉門不出,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最終,蛤蟆在諮詢師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內心自卑、軟弱、抑鬱的情緒究竟來源於何處,在逐漸找回快樂、希望與自信的過程中,也讓我們見證了治癒和改變的奇蹟。
蛤蟆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我們的絆腳石就是自己。
要想踢開絆腳石拯救自我,不用花哨的技巧,只需直面自己內心的勇氣。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所說:我們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不過是缺乏勇氣,缺乏正視自己以及做出正確改變的勇氣。
而心理諮詢師就是給予我們勇氣,幫助我們對自己當前困境負責的靈魂人物。
02
諱疾忌醫,是人們的通病,誰都不承認自己有病。
蛤蟆先生也是如此。
被朋友「強迫」來做心理諮詢的蛤蟆,和大多數第一次進行心理諮詢的人一樣,對諮詢師的能力心存疑慮。
蒼鷺直視蛤蟆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舊、或內斂或張狂,不管以什麼形態出現,這些不速之客總會找上我們。
所以,如果你在蛤蟆先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既是巧合,也不是巧合。
應試教育的慣性,總是讓我們習慣於從問題中尋找標準答案。
而我們人生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期待的心理學也不會有標準答案,心理諮詢師那裡更不會提供包治百病的解憂良方。
我們沒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認和面對。
但是,千萬不要氣餒。
儘管我們改變不了任何已經發生的問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態度。
03
蛤蟆先生的問題或許有些嚴重。
蒼鷺諮詢師模擬用一根有10個刻度的溫度計,對蛤蟆的內心感受進行評估。
最低為1,代表感覺非常糟糕,可能有自殺的想法;
中間是5,代表你覺不算太糟;
最高為10,表示非常愉悅。
蛤蟆毫不猶豫地在1和2中間做了記號。
儘管在蛤蟆看來,它的抑鬱,全都是受周圍人的影響。
但在蒼鷺看來,蛤蟆之所以鬱郁不歡,是因為它正處在「兒童自我狀態」。
不管是蛤蟆的快樂、深情,還是憤怒、悲傷與恐懼,都是「兒童自我狀態」的表現。
人們進入兒童狀態後,他們的感受和行為都和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與實際年齡並沒有關係。
蛤蟆先生之所以進入「兒童自我狀態」,是因為它在小時候深受父母的影響。
雖然大多數父母會盡最大努力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
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後代。
嬰兒和小孩子不會有意識地用邏輯思考,但是卻能發展出一套行為來應對父母的行為,這些最早期的經歷將會塑造人格的雛形。
蛤蟆先生面對嚴厲而正直的父親、順從而溺愛的母親,無法逃避,只能選擇順從和屈服。
習慣於順從行為的蛤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也永遠都沒有真正地長大成人。
04
父母去世後,蛤蟆年齡上雖然長大成人,但是心理上卻依然是個孩子。
而且,身邊還存在一個父親的影子——老獾。
老獾作為父親的老朋友,卻沒有自知之明,處處對蛤蟆的生活指手畫腳。
一次竟然強硬的要求蛤蟆退出村莊學校的董事會,蛤蟆氣的差點上躥下跳,卻連說話都不敢大聲。
當蛤蟆把爆着粗口把事情經過告訴蒼鷺後,這位諮詢師竟然沒有替蛤蟆打抱不平,反而毫不留情地指出蛤蟆是與老獾「共謀」。
所謂「共謀」,是一個心理遊戲,弱者會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給自己製造不快,而在游戲裏輸的人才算是贏家。
很顯然,作為弱者的蛤蟆,是這場「共謀」遊戲的贏家,他無意識中總在迎合老獾的批評,保護懦弱的自己。
儘管老獾不是故事的主角,但是它和蛤蟆一樣,都處於「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狀態」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對生活的是非評判標準。
處於「父母狀態」的人就像一個法官,一直在控訴、批評別人,給別人定罪,然後順理成章地懲罰他們。
蛤蟆和老獾都是處於「挑剔型父母狀態」的法官,不同的是老獾審判對象是蛤蟆,而蛤蟆的審判對象是自己。
還有一種人處於「養育型父母狀態」,他們習慣把虛情假意的「我這是為你好」掛在嘴邊。
總之,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曾經抑鬱的蛤蟆,就是在自己的世界裏自我折磨,甚至差一點施以自我了斷的極刑。
05
此時的蛤蟆,已經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它甚至可以思考那些曾經讓自己焦灼和抗拒的想法。
蛤蟆第一次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共謀」的處境,他第一次思考如何不再配合別人譴責自己。
最後,蛤蟆雖然還不敢直接面對老獾,但它給老獾寫了一封信,拒絕辭去學校董事。
至此,蛤蟆已經跨過「父母自我狀態」進化到了「成人自我狀態」。
在「成人狀態」下,蛤蟆先生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在人生里,蛤蟆先生經歷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也是我們的必經之路。
它們已經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種狀態都對生存有重要價值。
在兒童狀態時,我們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過去的情緒,好的壞的都有。
在父母狀態時,我們用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反覆地挑剔、教育別人,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
在成人狀態時,我們會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會意識到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環境,去積極改變。
06
正如蒼鷺告訴蛤蟆的話,在人生的坐標里有四種情況: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否則就會滑落到生活的邊緣。
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後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我們將基於這些選擇,自己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證預言」。
那些「我不好,你好」坐標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自己強,會變得很抑鬱,甚至可能走向極端。
那些「我好,你不好」坐標的人,總需要攻擊或者譴責別人來滿足自己,同時把自己內在的恐懼投射到別人身上。
那些「我好,你也好」坐標的人,會秉持非常接近於人本主義的內心信念:信自己,信他人。
蛤蟆與蒼鷺的10次談話,幫助自己逆轉了人生。
蛤蟆終於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它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蛤蟆從與老獾「共謀」譴責自己的怯懦卑微,到向蒼鷺「移情」來對抗沿襲父母的感情依賴,最後學會與朋友們「共情」分享彼此的快樂,這何嘗不是我們的成長足跡。
一生很長,路途難免會有坎坷。
願我們都能像蛤蟆先生一樣,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從獨立個體走向共情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