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大量網民質疑專家造假,質疑放開之前防控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政策放開之前專家說,經過三年防控之後,新冠病毒變種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具有傳染性強、致病力弱的特點。專家說放開之前90%屬無癥狀感染者或是輕微癥狀感染者。可放開不到一個月,每個人都覺得身邊的感染者都是癥狀典型的感染者;每家醫院、發熱門診,ICU也都聚集了大量急危重病人;大量醫院承受着被擠兌的風險!連醫務人員也都發出感嘆:為什麼在方艙醫院看到的都是無癥狀感染者,搞不懂放開後看到的都是典型肺炎病人?
連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松也對這個問題表示關注,專門連線連線衛健委專家梁萬年:為何放開大家幾乎都有癥狀,還有不少重症?梁萬年認為:可能和病原體的差異、氣候、人群結構有關。
事實上,作為一個醫者,我是更願意相信科學家們的工作和付出的。不願意去質疑全球那麼多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實驗室、不同研究人群都一致做出「奧密克戎毒株具有傳染性強、重症率低、死亡率低」的結論的。否則,專家們也不可能作為責任人,面對公眾發出那樣的聲音。
大家不要忘了,放開前和放開後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環境因素、時間因素和致病條件,認真思考,你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惑了。
一:首先可能是放開前後場景不同。
放開前無論是進入方艙醫院還是別的什麼隔離點、治療醫院,新冠陽性「病人」幾乎都是從不同封閉區被「抓」走的高密接或次密接者。他們具有和傳染源接觸時間短,受感染病毒載量低的特點,因此他們更符合無癥狀感染者病毒載量的特點;而放開後的感染者,因為更可能不知道誰是感染源,存在反覆感染的機會,可能就會因為存在病毒反覆刺激,不斷累積病毒載量的機會,自然表達為有癥狀感染者的可能性就更大。
二:集中爆發引發上面蝴蝶效應。
從國20條優化到國10條的推出,確實時間比較短,加上進入寒冬季節,正是病毒活躍的氣候環境。因為高傳染性的病毒獲得了無限制的傳染機會,導致上面蝴蝶效應,從而導致疫情集中爆發,短時間內急劇增加醫療機構的壓力和急救藥品的缺乏,擠兌現象發生。
三:隱去了大量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症感染者就診;
政策放開之前只要是新冠陽性者都要被集中隔離,由於這些人群具備無癥狀感染者的特點,但在政策放開之後,類似這樣的「病人」肯定不會主動去醫療機構就診,尤其大的醫療機構就診,即便是輕症感染者,更多可能也是居家自行休養調理、或是就近診所就診治療,不會選擇去醫療機構就診。加上政策放開之後,去核酸檢測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更多無癥狀感染者已經不再知道自己得了新冠病毒感染了。
四:醫院分級,診療範圍差異化;
隨着政策放開,在目前的醫療等級體系下,大凡癥狀典型患者,尤其老年人,孕婦和小孩子,都有自主權利選擇去條件更好的醫療機構就診和治療。而眾所周知的情況是,我國目前醫療條件在急救和ICU配備上仍然存在不足的情況。當短時間內大量發熱、呼吸困難、老年人需要緊急救治的時候,矛盾就會明顯表現出來。越大的醫療機構,急救困難和壓力就會表現的更加明顯。
五:誠如梁先生所說:可能和病原體的差異、氣候、人群結構有關。
六:雖然我們認為目前主流病毒是奧密克戎變異毒株,但會不會也還存在其他變異毒株的可能呢?比如會不會在一些不同地區,小部分存在德爾塔病毒呢?這一點,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事實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