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2022年09月26日09:06:22 資訊 1341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859位真人的故事

我叫衍哥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這就是我)

1988年,我出生在宜春市萬載縣的一個「書香之家」。我的媽媽、外婆、姨媽等都是人民教師,爸爸在成為私企高管之前,也做過老師。所以,家庭氛圍非常融洽,書香氣息濃厚。

小學到高中的這些年,是媽媽和我一起度過的,因為爸爸為了高收入,獨自在外地奮鬥,成績還不錯,在一家私企做高管。

因此在這個小縣城裡,我的家境還算比較優渥。雖然媽媽獨自把我帶大,但我的父母非常相愛,彼此疼惜。

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天媽媽帶我出去吃飯,吃完飯後,我和小夥伴在廣場上你追我趕,一不小心撞在了那裡的籃球杆上,當場就昏迷不醒了。

當我醒來時,看見媽媽哭紅了雙眼,對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不要告訴爸爸。」就是因為擔心爸爸在外面無法安心工作。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帶父母去新加坡玩)

媽媽一個人把我帶大真的很不容易,其實她很膽小,中元節的晚上都不敢一個人在家。但她又很堅強,在我被同學欺負,哭着跑回家時,會立馬飆車去學校操場警告他,不要再欺負我。

爸爸雖然不經常在家,但是寒暑假,我們都會去爸爸的城市生活一段時間。他也會盡他所能,帶我多看多玩。

爸爸還在我高考前,專門請了一個月假回來陪我。高考前夜,那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

我5歲就上學了,成績一直很好,高考時還不到17歲。考前竟興奮得毫無睡意,不是緊張的,而是滿腦子都是大學是什麼樣的。一個長期生活在小縣城的小孩,當時非常憧憬遠方的大學生活。

大概凌晨12點的時候,爸爸在我的房門外輕聲地說:「伢子(兒子),是不是還沒睡?」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印尼龍目島旅遊)

我回答說:「是啊,腦子裡想東想西的,睡不着。」爸爸說:「你過來,我們陪你聊天吧。

於是我們一家三口,破天荒地擠在一張小床上。聊了很久,我還是沒有睡意,突然聽到媽媽略帶哭腔地對我說:「伢子,要是實在緊張,明天咱就不去考了。」

我當時不知該回答什麼,只是眼角的淚止不住地往外流。這句話就像特效藥,讓我很快進入了夢鄉。

經歷了這樣一個不眠夜,我還是以全縣前10名的成績,順利考入了中山大學

能夠有這樣出色的成績,是因為父母給了我有愛且穩定的生活保障。讓我一路高歌猛進,最後成為了一個脫穎而出的「小鎮做題家」。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澳門大學畢業酒會)

2004年填報志願的時候,我選擇了化學專業。進入大學後,立馬就被應接不暇的社團活動所吸引。在校期間,積极參加了辯論隊、棒壘球協會以及話劇社等。

大學生活,可謂是豐富多彩。只要是我沒見過的、沒玩過的,我都會一一去嘗試,也慢慢地養成了勇於嘗試新鮮事物的性格。

臨近大學畢業時,我和很多大學生一樣,糾結於考研還是工作。當時剛好有一個機會,本校藥學院來我們化學院招研究生。

可以學習不同專業,讓我特別想去嘗試。可是大學期間,由於社團活動佔用了大量時間,成績不是特別突出。所以我出去租了房子,專心複習了整整一個月。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澳門讀研時候的老師同學)

沒想到在日夜突擊下,考研成績不錯,順利通過了。這時澳門大學的中華醫藥研究所來我們學院挖人。想專門從學校招幾名學生,帶動一下澳門的藥學研究,並給出了全額獎學金的優厚條件。

就這樣,2008年我去了澳門大學就讀中藥化學專業。澳門大學的整體氛圍,相比較於傳統的中山大學,學習氛圍更開放,並且是用全英文授課的形式。

讀研期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因為以前參加過話劇團,所以經常去港澳的劇組跑龍套,還有幸參加過知名電影的拍攝。其實這一點,也跟我一直以來也很喜歡文科有關。

學習之餘,我會在燈紅酒綠的澳門街上轉一轉,偶爾也去賭場玩一玩。澳門比較小,主要的旅遊景點就是賭場,這邊的人生活比較愜意。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在澳門的第一份工作)

很多本地人不需要很高的學歷,就可以去賭場找一份工作,一個月輕輕鬆鬆賺兩三萬。所以,你會發現澳門大學研究院里,大部分都是來自大陸的學生。

除了一些娛樂生活,我也積极參加社會實踐,經常和一些科研儀器設備公司打交道,協助儀器的安裝和檢修。

所以2011年畢業之後,我去了熟悉的公司,成為了一名銷售工程師。主要客戶是國外的供應商和澳門的各家大學及政府機構,工資待遇還算可以。

其實,我當時參加過很多次校招,都是內地的前端企業。但是當時太年輕,還是被澳門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選擇了留下來。

平時的工作,需要經常聯繫歐美的一些公司,所以我的英語口語得到了很大提升。這也為我後期在海外生活,打下一個好基礎。所以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第一次與新華社連線)

2014年是我在澳門工作的第三年,也算小有成就,就用賺來的錢,去珠海買了一套房子。

在澳門這樣的燈紅酒綠的生活感染下,也看過身邊很多有才華的同學,為了投機取巧,在賭場上一輸再輸。所以,做人千萬不能迷失自我,無論何時,都要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7月份的時候,澳門的一家中藥生產企業,想挖我去他們公司,做一個新的中藥產品研發和質控工作。

但是地點卻是在千里之外的印尼,當時這家公司的老闆怕我不同意,還親自帶我去巴厘島遊玩了一圈。

來到印尼,我被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所吸引,於是跟隨老闆來到了印尼的三寶壟,沒想到前半年過得非常煎熬。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三寶壟工作的員工)

印尼的工作制度比國內輕鬆,沒有加班,沒有996,也沒有職場內卷的現象。可是在異國他鄉,周圍沒有玩伴,語言也不通,真的很鬱悶。

有段時間,我很想放棄,想回國發展。機緣巧合下,認識了我現在的太太,她也是我在印尼認識的第一位中國人。

自從認識了她,我在印尼的生活也慢慢豐富了起來。我們一起約飯、一起登山、一起下海,玩得不亦樂乎。

她是印尼的留學生,當時她認識的人比我多得多。剛開始,我只是單純地依賴她,後來慢慢地產生了感情。

我在印尼最初的朋友們,大多都是太太介紹的,而且她的印尼語很棒,出去玩的時候,沒有她還真是寸步難行。在一起的第四年,我們結婚了。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實地考察雅加達農村)

2017年,原來公司業務經營突然出現了問題,決定撤出印尼市場。當時老闆給了我兩個選擇,一個是直接回國,一個是留下來尋找新的機會,我選擇了後者。

於是老闆用部分資金到雅加達重新成立一個貿易公司,交由我來全權主持。我也從三寶壟來到了首都雅加達工作生活。

來到雅加達之後,我開設了一個自媒體賬號,主要用來發佈印尼當地新聞、生活娛樂等資訊。

當時,這類自媒體在當地還比較稀缺。2019年恰逢建國70周年,因為看到很多其他國家的華僑同胞製作了精美視頻來表達愛國之情,我也萌生了一個念頭,效仿他們在印尼組織一個獻禮活動——歌唱我的祖國。

作為發起人,我憑着一腔熱血,邀請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策劃完成了這場活動。在多方的努力和支持下,視頻最終圓滿完成。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第一次去巴厘島)

視頻發佈後,引起了當地華人華僑的關注,連駐印尼大使館都注意到這個作品。當時還作為華人華僑的代表,被邀請參加了建國70周年招待會。

有了這樣的鼓勵,我決心做出更多高質量的內容,並且花更多時間製作有意義的視頻,以展現印尼同胞們的風采,也想讓我們在印尼的發聲更有力量。

可就在這個時候,工作卻再次出現了危機。兩年前突然從技術人員轉行成為貿易公司負責人,一直沒有找到正確的業務的模式,這家公司的生存都成了問題。

與此同時,有家由當地中國留學生創辦的語言公司,由於老闆準備回國發展,正在尋求新的合作夥伴接手。由於在此前組織的活動中打過交道,所以找到了我。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建國70周年歌唱活動)

語言溝通、文字相關的工作一直是我所熱愛的事情,於是我再次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行!

拿出這幾年工作存下來的積蓄,正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時,意外的情況再次出現,疫情爆發了。

2020年2月份,疫情到來時,我正在國內老家陪爸媽過年。考慮到所有事業心血都還在印尼,於是我和太太趕在國際航班關閉的前一天,趕回了雅加達,當時太太也已經懷孕。

沒想到,當年3月份,印尼也開始出現了疫情。可想而知,遭受疫情打擊後,公司第一年的經營狀況十分不好,幾乎面臨倒閉。

但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我的自媒體沒有斷更過,每天堅持為在印尼的同胞們分享最新的疫情信息。慢慢地賬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在當地華人圈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在巴厘島舉行婚禮)

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堅持原創了上千篇文章和幾百個視頻,全網超過10萬粉絲。

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下一個轉角,機會就會來臨。做到一定的知名度之後,就慢慢接觸到一些官方活動。

2021年的春節,受某平台邀約,我作為印尼的華人代表與新華社連線,接受了他們的採訪。

同年的4月,我再次接到某衛視的邀請,報道雅加達東盟峰會的情況。因為當時疫情嚴重,國內記者無法到達現場,某知名新聞社的社長就推薦我做了特約記者。

當時我一點經驗都沒有,但是憑藉之前寫新聞事件和拍視頻的功底,大膽應下了這個活。連續三天的時間,每天都在反覆琢磨、寫稿、背稿、拍攝,就這樣把他們的系列報道完成了。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剛開始接手公司時)

這真是一個不一般的體驗,也大大的提升了我在印尼的知名度。好運接踵而至,我的公司也在這個時候迎來了轉機。

越來越多國內外的公司知道我是在印尼從事語言行業,把翻譯業務交給我們,包括文件翻譯、視頻字幕、動畫翻譯等等。

還有很多有印尼業務的中國企業,讓我們為在印尼分公司員工培訓印尼語。國內的知名語言培訓機構,也開始和我們合作,在印尼做市場和宣傳等。

於是公司承接的新項目越來越多,勢頭一路向好,團隊也從最初僅有3名全職員工,發展到了20名全職和上百名兼職的規模,一年業務量達數百萬。並且,也是在這一時期,我還簽約成為了某衛視全球觀察團成員。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成為特約記者)

回顧我在印尼的這8年生活,曾經也煎熬到想要放棄。

由此可見,每一份令人羨慕的事業,也許一開始都無人問津;每一門日進斗金的生意,也許剛開始,都不足以養活自己。

在印尼我從零開始,如今成了家立了業,收穫了事業也收穫了名聲。

發自內心的,我也愛上印尼這個地方。它身處熱帶,風景絕佳,有獨特的文化,和中國之間的往來也越來越密切。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做印尼和中國友好關係的橋樑,做促進兩國友好往來的信使。

我,5歲上學16歲考上985,25歲買房,33歲在印尼開掛受新華社採訪 - 天天要聞

(被新華社採訪)

很多時候,不是你運氣好,湊巧撞上好機遇。而是你前期做了很多準備,當機會來臨時,你才能夠準確地抓住。

從18線小城市出來的我,深知人生的每一次提升機會都來之不易。感恩每次人生中的轉折點,也感謝自己努力去爭取每一次機會。

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往上看有無數人在俯視你,往下看也有無數人在仰視你。所以擺正自己的心態,認準自己的定位,看準腳下走的路,活出自己的價值。而這些價值,往往是需要我們一點一滴去積累的。

【口述:易衍】

【編輯:唐滿分】

我們不能走過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別人真實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真實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真實的故事,請關注我們吧!@真實人物採訪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 天天要聞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陳建州風波牽連多位明星#近期,台灣省藝人陳建州性騷擾事件越演越烈,已經有三位女藝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澀會美眉妖嬌出來指控陳建州對她們的性騷擾行為。陳建州妻子范瑋琪則發文力挺老公。范瑋琪發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帶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赴歐勞工上船前消毒洗澡,發放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還統一配置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並在離國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軍訓。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 天天要聞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頭條創作挑戰賽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記#​#電視劇向風而來行徵文#​最近我右側的眼睛好難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覺看東西不太清楚,視力下降很明顯,頭也暈暈的,悶悶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陽後有沒有這個癥狀。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 天天要聞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我有一個姓於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於。老於今年五七多歲,北大畢業,清華讀的碩士,北師大讀的博士,妥妥的學霸。他現在是一家廳級單位的副總工,待遇也不錯。在我們這些人眼裡,那可是人中龍鳳,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有一次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後,大家照例吹捧這位學霸朋友。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 天天要聞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街上有那種賣字畫的店鋪,這種店鋪非常的少,因為懂畫的人也少。店鋪的老闆是個愛畫之人,不是名家的畫,只要是畫的好,價格合適,他也會收下,或者幫忙寄賣。王立是一名沒有任何名氣的畫家,經常會拿一些畫到店裡寄賣,幾百到幾千的價格都有。這一天,王立又拿來一幅畫,說是要寄賣。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 天天要聞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節目被網友們重新翻出來,比如《今日說法》,網友們甚至還列出了必看節目單。說到必看的「電子榨菜」,網友們紛紛調侃起了一檔節目,它十分喜歡以農村口耳相傳的驚悚故事為開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以科學的手段解釋靈異現象,它就是《走近科學》。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 天天要聞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作者:朱鈞賢 攝影:竹葉青「老闆,還有什麼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時止步,愕然的轉過身來。徐文琪將手中的鋼筆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視了她們一眼,道:「還有幾個問題要對你講一講,我們飯店是食品服務性質的,首先必須要求清潔和衛生,還有的是要注意服務態度必須熱情周到,使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