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曾經說過,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並且是永恆發展的,當然,只有在相互聯繫的作用之下才能夠不斷地向前發展,關於這個問題,曾經出現過許多爭議和看法,其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人不可能脫離集體而生存。
這種觀點可能早在我國經歷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當時的人們面對殘酷的大自然,除了面對艱難的環境之外,還要面對兇狠的野獸,而當時的獨身一人,壓根就沒有生存下午的可能性,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當時的人才會各自聯合起來,形成部落。
無論面對自然災害,還是面對兇猛的野獸,都會以群體為單位進行攻擊,包括在後來,進入到奴隸乃至後面的封建社會之後,也都是以家族為單位的集體生活,但是到後來社會發展到今天,必須群體生活的觀點被很多人質疑了。
我們到知道,當下還一個很快節奏的年頭,社會要發展,時代要進步,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必然的事情,但是總有一群人處於某種原因不願意被這樣取代,比如現在鳳舞改建中的「釘子戶」。
德國最強「釘子戶」:在東德西德間佔350平米地種菜,誰也趕不走。
與世隔絕的死亡例子
其實對於釘子戶的生存問題,很多人都提出了疑問,所謂的釘子戶,其實就是早期對於一些款項或者房屋分配沒有談攏而拒絕搬遷讓出改造道路的人,這種人其實在中國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我們都會因為明顯的差異而將其當做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於這種態度比較強硬的釘子戶,開發商一般都會相應地提高補償,但是總有一些不知滿足的死活不肯伴奏,那麼開發商就會徹底放棄你這塊地方,屬於你的地方我不動,別的地方全都開發掉,普遍的城鎮化只留你一戶農村人家。
在中國,這種情況的釘子戶是很難生存下去的,畢竟是要遭受斷水斷電風險的,即使你的態度再堅決也不至於不吃不喝吧,所以我們普遍都認為,一旦脫離了集體,那麼他是很難生存下去的,就算能夠存在一定的時間,最終也會因為與社會脫節而消失。
其實這種不是說說而已,其實在國外是存在很多例子的,說到這個,很多人就想起魯賓遜漂流記了,雖然這是小說,但是小說畢竟是來源於生活的,說不定在歷史上還真有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或者突發災難來到了這個荒島上。
恰巧旁邊有沉船,而此人又是個生存專家,而後憑藉頑強的求生意志讓自己從危在旦夕慢慢地擁有了非常愜意的生活,甚至還發現了島上的原住民,此後還將一些野生動物馴化,培育下崽,形成了自己的牧場,有時還自己造奶酪,曬肉乾。
即使這種出現在小說中的橋段,也沒有打破最後的死亡魔咒,因為魯濱遜在進行了四十多年與社會脫節的生活之後,回到了現代文明社會,但是回來沒多久就死了,對於這種事情很多人都認為是小說才敢這麼寫的,其實現實的,在蘇聯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蘇聯我們都知道,中間是西伯利亞這種極限嚴寒的終年凍土層,更是北方的寒冷中心,就這種惡劣的自然條件,理論上是不會有人生活的,但是在二戰之後,蘇聯政府曾經想要開發這一塊土地,於是就派了幾架戰鬥機過去踩踩點。
這不去不要緊,這一趟冷凍原始森林的飛行,可以說是震驚飛行員一輩子,因為他們駕駛飛機飛到邊緣的時候,還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但是隨着不斷深入,竟然發現了燃燒過的木炭,這種只有人類才能形成的痕迹讓他們當時非常驚訝。
反手回去就報告給了政府,當時蘇聯政府震驚之餘也是直接將一探究竟的任務交給了他們,雖說這有點強人所難,但是這幾位飛行員還是硬着頭皮去了,隨着探索隊伍的不斷深入,發現了居住在原始森林深處的千年釘子戶。
他們發現了一間小木屋,並且在其中找到了活人,經過一番了解之後,飛行員得知他們自從二戰之後就一直居住在這裡,並且與世隔絕,從來沒有離開過,這種世世代代都是釘子戶的情況蘇聯政府還是從來未曾見過的。
不過很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在這個釘子戶被發現之後並沒過多長時間,這一家人就接二連三的去世了,所以那時候,外國人就經常認為那些與世隔絕的釘子戶,完全不可能獨自生存,直到德國一個「釘子戶」人家的出現。
戰爭之下的最強釘子戶
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世界範圍內的全面戰爭,主要是針對一些法西斯國家的瘋狂侵略而作出的抵抗,這次災難的始作俑者,就是德國,當然,這次戰爭之中德國全面失敗,而後為了更好的管理德國,也是直接將其分為兩部分。
我們常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二戰之後,原本還是盟友的蘇聯和美國為了爭奪世界超級強國這一稱號而走向對峙,杜魯門主義之後,冷戰正式開始,柏林牆的修建,就是冷戰中的一部分。
但就是因為柏林牆修建時的模稜兩可,導致德國產生了一個釘子戶,我們知道,這種牽扯到政治問題的修建在劃分上那是非常謹慎的,一不小心就會引發戰爭,但是在柏林牆的修建上卻發生了疏忽。當時為了快速完成,在修建的最後發生了一個突然這拐動。
這個拐動直接導致柏林牆一邊出現了一個凹陷,而另外一邊出現了一個凸起,但是實際的劃分卻是一條直線,這就直接導致位於凹陷處的人家位置變得非常尷尬,這種情況,當時修建的人肯定是不願意承認。不僅如此,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爭端。
無論是東德還是西德都不願意承認這塊三角區的土地,所以這裡在陰差陽錯之下竟然變成了一個沒人管的地方,竟然就這樣被孤立了,當時爭奪領土的時候打的不可開交,現在進入和平時期了卻有這麼一塊領土沒人要,這實在是太諷刺了。
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太長時間,一個叫奧斯曼的土耳其移民搬遷到了這塊沒人要的國土附近,這塊地的面積還是非常大的所以這位土耳其人就對其動了心思。
夾縫中求生存
其實奧斯曼剛搬到附近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塊地方,不知道是出於哪種原因,這裡已經變成了東德和西德公用的垃圾堆,已堆積成山的垃圾讓奧斯曼實在是難以忍受,再加上他想要利用這塊土地,所以就動手開始清潔垃圾。
此時的奧斯曼已經是退休的年齡,所以為了清潔出這一塊地方,可以說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就在奧斯曼快要成功的時候,他的舉動被柏林牆邊駐守的西德軍人看到了,要知道牆兩邊的關係其實是很緊張的,怕奧斯曼是東德派來的細作。
所以非常謹慎地質問他為什麼要來這撿垃圾,當時的奧斯曼也是實話實說,自己就是不忍心看着這塊地堆滿垃圾,就想種一點果樹,畢竟這是夾在兩國中間的地方,西德軍人也不便多說什麼,在一番警告之後就默認了奧斯曼的行為。
得到允許的奧斯曼更加來勁了,幾年的時間裏,澆水,施肥,收穫,這果園的生意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隨着果園的蓬勃發展嗎奧斯曼決定再一次利用這片土地,乾脆直接將自己原來居住的房屋賣掉,直接尋找了一些材料就在這片土地上搞起建築來。
當時西德士兵見了就非常着急,直接對奧斯曼喊道,你沒有資格在這裡修建房屋,聽了這話的奧西曼都被氣笑了,淡定地回答道,這地方本來就是沒人管的地方,當年我清理垃圾的時候都沒人說,種果子的時候沒人說,現在就蓋個房子你有什麼好說的。
人家東德都沒開口,你西德在說什麼?隔壁東德士兵聽到這個話那叫一個痛快,站起來就直接給西德來了一手火上澆油,喊道「就是,我們東德同意了,本就是沒有國籍的領土」聽到這話的奧斯曼大刀闊斧的幹了起來,房屋很快就落成了。
強制存在
當然,隨着社會的發展,東西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消除了,那道阻擋雙方的柏林牆也是被推倒,此時奧斯曼這個對抗兩國的釘子戶還一直居住在那裡,當時的德國政府原本要將這塊地收回的時候,卻是遭到了奧斯曼的拒絕。
他表示當時在分為東西兩個地方的時候,並沒有明確規定這個地方歸誰所有,現在合併了,也不能說明這地方就是德國的啊,這種釘子戶的頑強程度讓德國政府都啞口無言,最終也是允許了這片的的存在,宣布他們無權處置這塊地。
這塊地在後來變成了德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為它代表着最頑強釘子戶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