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又鬧掰?美48小時內連發三道威脅,中方祭出最嚴稀土管制手段

中美兩國剛簽訂完暫停關稅戰90天的協議,48小時沒到,美國竟又「翻臉」!

5月12日,中美剛剛在日內瓦達成貿易戰「休戰」,全球市場為之振奮,投資者憧憬着供應鏈的穩定與合作的曙光。

然而,美國在短短48小時內連發三道威脅,試圖通過關稅、技術封鎖和供應鏈圍剿對中國施壓;而中國則以稀土資源為核心,祭出最嚴厲的反制手段,精準打擊美國命脈。

那麼,這場對決將如何發展?中國又是如何在這場硬仗中佔據主動的?

美國48小時閃電施壓,三重威脅劍指中國

5月12日,中美雙方曾達成一項看似具有積極意義的協議:

美方宣布撤銷此前對中國商品加征的共計91%的關稅,並修改34%的對等關稅措施,其中24%的關稅暫停加征90天,僅保留剩餘10%的關稅。

這一消息猶如一顆定心丸,給全球經濟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美股應聲暴漲。

然而,好景不長,美國的「變臉」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僅僅兩天之後,局勢急轉直下。

美國政府以談判未取得令其滿意的成果為由,悍然威脅稱,如果在接下來的90天內雙方無法達成更長遠的協議,將再度大幅提高對華關稅。

這一舉措無疑是將剛剛緩和的貿易局勢重新拖入了不確定性的深淵。

在貿易領域施壓的同時,美國在科技領域也對中國發起了新一輪的猛烈攻擊。

5月13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突然發佈政策,針對中國加強半導體管制和制裁,其手段之狠辣,令人咋舌。

一方面,禁止在世界任何地方,包括中國本土,使用華為的昇騰芯片。

美國給出的理由荒謬至極,聲稱華為的昇騰芯片可能採用了某些美國軟件或技術設計。

或者可能由含有美國程序或技術的半導體製造設備製造,但卻拿不出任何實質性的證據。

另一方面,美國警告全球企業,不得使用美國的GPU芯片訓練中國的AI模型,同時強化審查機制,嚴防芯片和技術向中國轉移。

不僅如此,美國在供應鏈方面也對中國展開了圍剿行動。

美國全力推動芯片產業鏈的本土化生產,4月8日警告台積電,如果不在美國建設工廠,最高將面臨100%的稅收。

與此同時,美國還試圖聯合日本荷蘭韓國等國,打造「半導體聯盟2.0」,試圖從芯片原材料、製造設備等源頭切斷中國芯片供應鏈。

美國前駐華大使更是公然威脅,要對中國施加「實質性代價」,妄圖以此迫使中國在科技發展上讓步。

面對美國的三重威脅,中國並未退縮,並且果斷出手,祭出了一張極具威懾力的王牌——稀土管控,直擊美國的要害!

中國祭出稀土王牌,精準打擊美國軟肋

近期,一場大規模的聯合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

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牽頭,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0個部門攜手,聯合內蒙古江西等7個戰略礦產資源集中省份,共同啟動了一場名為「天網行動」的稀土管控專項行動。

此次行動重點管制的對象,是包括鎵、鍺、釤、鋱等在內的7類戰略金屬

為了確保管控工作的全面性與精準性,中國還部署了全流程電子監控系統。

從礦山的開採環節,到冶煉廠的加工過程,再到產品的運輸與銷售渠道,每一個步驟都處於嚴密的監控之下。

與此同時,針對稀土走私這一嚴重影響國家資源安全的問題,中國也展開了強有力的打擊行動。

商務部與海關緊密協作,開展了一系列專項行動。

在國際物流的關鍵節點,如鐵路口岸、海港碼頭等地,突擊檢查已經常態化。

在打擊走私的過程中,切斷第三方國家中轉渠道成為了重中之重。

過去,一些不法分子為了逃避監管,常常通過將稀土運往第三方國家,再中轉至最終目的地的方式進行走私。

如今,中國加強了與周邊國家以及國際社會的合作與信息共享,通過外交途徑與國際執法協作,對這些中轉渠道進行嚴密監控與封堵。

這一舉措,讓美國試圖通過「灰色採購」獲取稀土的路徑被徹底堵死。

而隨着「天網行動」的持續推進以及打擊走私力度的不斷加強,看似堅不可摧的美國工業體系正顯現出驚人裂痕...

美國陷入多重危機,遭遇致命打擊

美國軍工複合體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這個掌控着全球尖端武器研發的龐大體系,長期依賴着來自中國的稀土供應。

高達70%的進口比例,讓其核心生產命脈暴露在風險之下。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F-35戰鬥機生產線已三次被迫按下暫停鍵,裝配車間里堆積的半成品戰機無聲訴說著危機的嚴峻。

作為全球最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每架F-35的製造需要417公斤稀土用於關鍵部件,而企業倉庫里僅存的6個月庫存,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耗。

美國國防部評估顯示,其1000多個武器系統面臨供應鏈斷裂風險,從精確制導導彈的導航芯片到核潛艇的推進裝置,87%的稀土部件供應亮起紅燈。

更令人不安的是,軍工企業試圖在本土建立替代供應鏈的計劃,至少需要7年時間和數百億美元投入,遠水解不了近渴。

GPS衛星定位系統同樣遭遇「斷糧」危機,用於製造高精度芯片的鉺元素供應中斷後,企業尋找替代方案的成本暴增300%。

新能源車企不得不將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時,美國消費者在購車時發現,同一款電動汽車的價格比半年前上漲了數千美元。

而這種經濟壓力直接反映在政治層面,原本在民意調查中領先的特朗普支持率暴跌8%,選民對物價上漲的不滿情緒正在改變選舉風向。

美國的盟友體系也未能倖免,日本的電子企業因稀土短缺,被迫暫停部分半導體材料生產線;韓國的顯示屏製造巨頭,因鋱元素供應中斷面臨停產風險。

這些依賴中國稀土進口的高科技產業大國,開始重新評估與美國的戰略捆綁。

當韓國企業試圖從美國獲取稀土支持卻遭到拒絕時,首爾的商界領袖們意識到,所謂的「盟友」在自身利益面前顯得如此脆弱。

在這場資源博弈中,美國看似強大的工業體系暴露出驚人的脆弱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