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國民黨賣命,因看押方誌敏,建國後竟立下大功

1949年,解放戰爭步入尾聲,國民黨大勢已去,蔣介石見狀匆匆逃往台灣,在離去之前,留下了大量的國民黨特務在大陸上,準備伺機搞破壞。

1950年10月,為了肅清尚且潛伏在國內的國民黨特務,一場轟轟烈烈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當時正在浙江東陽北麓中學,任職的一位英語老師被人舉報,據說這人曾在國民黨南昌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擔任所長。

這個人叫做凌鳳梧,而他擔任所長的地方,正是曾經關押大量革命烈士的重要地方。

其中,最知名的要數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紅10軍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方誌敏同志。

可是,就在凌鳳梧被人檢舉以後,他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得到了表揚,這究竟是為何?他又和方誌敏同志有怎樣不為人知的聯繫?

圖丨凌鳳梧

凌鳳梧是誰?

建國以後,接到群眾舉報,組織上立馬對凌鳳梧的身份開展了追蹤調查。

凌鳳梧於1896年,出生於浙江金華一個叫做孝順的小鎮,他的家庭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工商業家庭,凌鳳梧在1922年考入了浙江省立政法專科學校。

1927年,在國共合作期間,凌鳳梧負責在金華縣黨部,幫助國民黨分管試卷收發的相關事宜。

後來經由中共黨員、時任縣黨部執委的錢兆鵬同志介紹,加入了國民黨,曾任撫州軍法分處臨時看守所所長。

1935年1月,由於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所長一職出現空缺,凌鳳梧經人介紹和推薦,代理該看守所所長。

因而群眾檢舉的情況確實屬實,凌鳳梧確實正是方誌敏入獄期間,所處監獄的看守所所長。

圖丨方誌敏

看卻並不能因此就確定他曾經陷害過革命烈士,因為,就在同時,調查還發現了另一件特別值得注意的事情。

就在方誌敏被殺害以後,凌鳳梧被國民黨反動派以「通匪罪」囚禁了一段時間,而他被釋放以後,沒有幫國民黨做事,而是回到自己老家,在當地擔任一名英語教師。

正是這段突然發生的變故,讓調查人員覺得其中一定另有隱情,面對眾人的疑惑,凌鳳梧拿出一張紙條,只見上面寫着一句表示感謝的話,並且所感謝的對象是叫做「木吾兄」的一個人。

凌鳳梧解釋道,「木吾」就是「梧」的意思,這是方誌敏寫給他的,為的就是感謝他曾經幫助方誌敏更換腳鐐,使得他在監獄的活動能夠更加自由方便。

這下子可以說是真相大白了,原來凌鳳梧非但不是陷害革命烈士的幫凶,相反,他曾經為方誌敏同志,提供了十分必要且珍貴的幫助。

圖丨國民黨

認出屍骸,他當場失聲痛哭

方誌敏同志是江西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曾在閩贛等多個地區建立起革命根據地。

正是由於他曾為黨和民族,以及革命事業做出如此卓絕的貢獻,建國以後,黨組織想要找到他的遺骨,以告慰先烈。

毛主席曾和身邊的人說過:「方誌敏同志是很有勇氣、很有志氣並且很有才華的共產黨員,他死得很偉大,我非常懷念他。」

1955年,根據劉少奇的親自指示,江西成立了「方誌敏烈士遺骨調查小組」,並指派時任江西省委第一副書記、副省長的方誌純擔任組長。

原來,方誌純是方誌敏同志的堂弟,一直以來,兩人的感情都特別深厚,甚至方誌純就是在方誌敏的影響下才投入了革命事業。

團隊組建好之後,這項找尋遺骨的事業卻並不容易展開,因為距離方誌敏同志犧牲,已經過去了20年,這樣長的時間,無疑給搜尋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難度。

經群眾提供線索,調查組將殉難地點確定在了,南昌下沙窩子刑場,可是時間過去太久了,沒有人記得具體行刑,是在哪個位置了。

圖丨方誌純

調查組在當地尋找了幾次,都沒有任何進展,尋找方誌敏同志遺骸的事情,就這樣陷入停滯,直到1956年,事情才有了新的轉機和進展。

當時江西省政府決定,在一處本來就荒蕪的土地上,新建一座化纖廠,這樣可以節約土地,可就在建築工人已經開始施工以後,卻突然發現了一堆骨骸,旁邊還有一副腳鐐。

調查組得知這一情況後,立馬派遣專家前往現場,進行了長達幾天的現場考察,將這些屍骸和這副生了銹的腳鐐,都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起來。

下沙窩這個地方,曾經作為國民黨反動派的刑場,出現人骨本就是正常的,而根據現場一次挖掘出這麼多的屍骸來看,很有可能方誌敏烈士的遺骨就在其中。

但調查組還不能就此下決斷,他們必須找到知情人士進行核實,而這一副生了銹的腳鐐就是關鍵性證物。

到這時,調查組想到曾經聽說過,凌鳳梧給方誌敏換腳鐐的事情,當即請他過來幫忙辨認遺骨。

原來,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在奔赴刑場的路上,曾經拖着一副特別沉重的鐐銬,凌鳳梧不忍心看他戴這麼重的鐐銬,就向上級請求給方誌敏更換了一副鐐銬。

圖丨刑場

當凌鳳梧看到這副生鏽的鐵鐐時,一種熟悉的感覺就襲上了心頭。

他拿起鐐銬,仔細掂量它的重量,又用手指細細抹去上面的鐵鏽,在仔細辨別鐵鐐的型號時,他立馬忍不住放聲大哭了起來:「這確確實實就是方誌敏戴的那副啊!」

聽到這話,在場的人無一不是痛哭流涕,單是看到這樣殘忍而沉重的鐐銬,他們就已經能夠想像得到當時的場面該有多麼殘忍,而這位偉大的革命烈士又曾經吃了多少苦頭啊......

其實,當時在國民黨的監獄中,只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犯才被要求佩戴腳鐐,而當時腳鐐的規格正是達到了10斤重,這就是他們對待方誌敏的方式。

可是,凌鳳梧實在不忍心,於是向上級組織苦苦申請,這才改成了4斤重的腳鐐,這在重量上就是符合的。

另一方面,那副凌鳳梧親自求來地減了重的腳鐐,他自然是熟悉那串編號的,一看到那串熟悉的數字,當年的記憶全都湧上了心頭。

圖丨監獄

知遇之恩,當年多虧了他

1935年1月,中央紅軍主力即將開始大規模突圍行動,這時,中央派遣紅7軍團從江西瑞金向東出發,以吸引「圍剿」的國民黨主力,進而完成為紅軍主力突圍減輕壓力的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圍剿」部隊也立刻追擊紅7軍團,這場追擊一直到達方誌敏創建的閩浙贛蘇區

面對人員傷亡慘重的現實環境,中央給閩浙贛蘇區發來電報,要求在中央紅軍展開下一步突圍計劃之前,將紅7軍團與新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

11月,部隊離開贛東北向皖南進軍,此時,方誌敏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委員會主席,統一領導閩浙皖贛邊黨的組織和革命武裝。

1935年1月29日,在國民黨軍隊的大規模「圍剿」下,紅軍損傷慘重,而方誌敏同志則於江西省玉山縣懷玉山區被俘。

對於在紅軍革命中發揮如此重要作用的革命幹部,國民黨當局立即下令,將方誌敏押往南昌,並長期囚禁於,國民黨南昌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

同時,國民黨反動派希望以方誌敏被囚一事大做文章,他們商量着,如果這樣一個公眾人物都宣布投降,那麼共產黨的隊伍豈不是很快就能潰敗了。

圖丨國民黨

於是,他們在南昌豫章公園舉行了,「慶祝生擒方誌敏大會」,並從那時起就給方誌敏戴上了重重的鐐銬。

他們希望通過非人的酷刑,讓這位一向堅強的共產黨人,展示出疲憊甚至潰敗的一面,進而讓廣大紅軍戰鬥力潰敗。

在國民黨反動派舉行慶祝大會的那天,戴着沉重腳鐐和手銬的方誌敏,被押在鐵甲車上。

但現場沒有一人歡呼,個個都沉默不語,就連國民黨的軍官也是一樣,他們以這種方式,以示對方誌敏的尊敬。

正是如方誌敏這樣頑強不屈的同志,代表了中國紅軍不懼威脅、不怕犧牲的高尚品質,也正是這樣一群,英勇無畏的革命前輩,才在最後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勝利。

然而,即使這樣,也未能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幻想,他們又召開所謂國民黨軍「剿匪」陣亡將士大會,宣稱要將方誌敏等同志作為祭品,然而方誌敏卻沒有一絲畏懼。

軟的不行,國民黨就來硬的,國民黨曾派高官或者方誌敏的親信,信先後去說服方誌敏,甚至蔣介石也曾親自到南昌去勸降,許諾給方誌敏,以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

圖丨方誌敏

然而這些外在的名利對於方誌敏又算得上什麼呢?他一一拒絕了國民黨的誘惑,誓死不鬆口,致使國民黨反動派全部無功而返。

對於方誌敏而言,自從被捕入獄,他內心就一直懷有強烈的痛苦,對於戰略全局的忠實信仰,使他對於軍事上的失敗久久不能釋懷。

他一直對此慚愧不已,認為是自己的失誤導致了潰敗,因而早就做好了「以死謝黨」的打算。

而方誌敏同志所有的痛苦與掙扎,凌鳳梧全都看在眼裡,他知道這樣一個人所具備的信念有多麼頑強,而國民黨反動派在他面前又是多麼渺小。

出於這種敬佩,儘管凌鳳梧依然為國民黨做事,可他心底里卻早就認定了,凌鳳梧這個朋友,並決心盡自己所能幫助他。

突然有一天,方誌敏叫來凌鳳梧,要求獄方提供清靜房舍和紙筆,說自己要寫些東西,凌鳳梧把方誌敏,安排在一個叫做「優待號」的監獄,以方便他能夠得到更多的自由。

所謂「優待號」是指一些不上鎖的牢房,裏面關押的全都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或者一些知識分子,對於方誌敏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在這裡得到了很多紙筆,以及自由書寫的權利。

圖丨國民黨軍官

更巧妙的是,方誌敏的優待號與凌鳳梧的辦公室,僅僅隔了一個小天井,因而使得兩人的交往變得更加緊密了起來。

方誌敏的寫作速度很多,沒過幾天,桌子上已經累了厚厚一摞紙了,凌鳳梧一次偶然查看,發現他好像在記錄戰爭經過,就問方誌敏寫的是什麼。

方誌敏回答說:「情緒緊張,記憶不好,想起一段寫一段,要全寫完再整理。」

凌鳳梧曾經讀過很多年的書,他不可能不懂,這些記錄下的文字有怎樣的意義,可他沒有明說,也沒有阻攔方誌敏。

後來,凌鳳梧在交代材料里寫道這樣一段話:「每當我深夜起來糾察時,老是看見對面監房的玻璃窗內電燈亮着,看見方誌敏看書、寫文章。

其實,方誌敏在寫的內容確實很重要,這些是他想要傳遞給組織的信息,可他當然也知道,他如今被囚禁在這監獄裏,只憑他一個人的力量自然是不可能做到。

監獄裏才當上看守的,是一個剛剛畢業的青年學生,而且還參加過學生運動,方誌敏便對他進行說服教育,最終使他成為自己的同伴。

而後來方誌敏也直接對凌鳳梧進行教育工作,他嘆息道:「凌鳳梧本是一個踏實質樸的人,在國民黨的官場上恐怕是要吃虧的。」

圖丨方誌敏

對於方誌敏的開導,凌鳳梧後來回憶說:「經過幾次談話,使我受到教育,對他的革命精神,大義凜然,不為暴力所屈,深表欽敬,因而同情他,照顧他。」

正是一個人的精神品格,使其哪怕處於被囚禁的困苦狀態,也能憑藉其高尚與忠義而感動他人,所謂春風化雨,方誌敏同志當之無愧!

方誌敏在後世被傳遞出的文稿中寫道:「監獄裏的士兵亦極易接近,如我雖是個重囚,找他們談話時,他們都很和藹可親地來和我談。

自生活問題到革命問題,他們之中很多被紅軍俘虜過,到過蘇區,都眾口一詞地說,「蘇區好,紅軍好,很容易結成朋友。」

其實,方誌敏在監獄的處境並不樂觀,雖然被關押在「優待號」,可由於他的特殊身份,腳上那副沉重的鐵鐐始終沒有被拿掉。

這時正是凌鳳梧挺身而出,向上級報告,聲稱為了軟化方誌敏,「便於勸降」,應該給他換上一副稍微輕一些的腳鐐。

國民黨當局認為他說得有道理,也同時對方誌敏的歸降仍然存有幻想,於是便同意了,直到這時,方誌敏才終於換上了只有4斤重的輕鐵鐐。

多年以後,我們看到方誌敏所創作的《可愛的中國》、《清貧》、《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等16篇文章,共計10多萬字。

圖丨方誌敏遺著

這些文章正是方誌敏在獄中,以頑強的毅力創作的,而凌鳳梧所提供的長期幫助,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後來,這些文章幾經周折,被秘密送出牢房,經過許多同志的積極配合,才最終到達黨組織手中。

新中國成立後,《可愛的中國》被連續多年收錄中小學課本,在這篇文章中,方誌敏寄語後人:人一定要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要被一時的困難所嚇倒。

1935年8月6日,國民黨沒有了耐心,決定處決方誌敏,就這樣,方誌敏同志英勇就義,悲劇至此卻並沒有結束。

軍法處處長在監獄中,找到了方誌敏寫給凌鳳梧的那張紙條,正是這張紙條,成了凌鳳梧背叛國民黨的證據,國民黨反動派,立即將凌鳳梧停職拘禁。

凌鳳梧被關押了三天三夜,經過各方勢力的搭救,南昌綏靖公署參謀長鄒問漁,下令讓軍法處將凌鳳梧釋放,但是要驅逐出境。

凌鳳梧出獄後,有好友提出可以幫助他再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可是當年他方誌敏的規勸迴響在他的耳畔,他決心從此遠離國民黨官場,因而最終當了一名普通教師

圖丨方誌敏

結語

直到建國以後有人舉報凌鳳梧,這才把當年的事情重新挖出來,這個不為人知的小官吏,原來曾經和方誌敏同志有過這樣多的故事。

通過他的講述,人們也了解到方誌敏更多可敬可愛的方面!

正是有着無數個,像方誌敏這樣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現如今的和平與安寧,他們將被後世永遠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