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之時,毛澤東再提:「自力更生」的原則

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破壞敵人的鐵軌,打造自己的武器。八路軍的現代化兵工廠,事實上只是幾處隱蔽在太行山的簡陋廠房和一座懸於高崖的山洞,擲彈筒是一種輕型火炮,殺傷力大,全民族抗戰初期,它讓八路軍吃盡了苦頭。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下令:「敵人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有。」很快在太行山的隱秘峽谷中,匯聚了一大批八路軍內部的頂尖技術人才,他們在自己的兵工廠黃崖洞里,開始了仿製擲彈筒的任務,反覆講究繳獲的日軍擲彈筒後,工程師們犯了難,原料從哪裡來?鋼是兵工廠最迫切的需要,而日軍的鐵路,又一直是我們的心頭大患。一舉兩得的辦法想出來了,拆鋼軌,造武器,僅靠拆下來的鋼軌,還是杯水車薪,只能考慮用又硬又脆的當地生鐵。留學歸來的冶金工程師和工人們一起,採取土洋結合的方法,研製出「火焰反射加熱爐」,在加熱爐內「走」過一遭,生鐵就變得韌性十足且易於加工。炮筒原有的膛線設計,需要精密機床加工,深山中的工程師們另闢蹊徑,將炮筒改為滑膛結構,並加長炮筒,加厚筒壁,射程和準確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1941年4月,第一批擲彈筒與炮彈試製成功,射程最遠可達700米,到1945年抗戰尾聲,八路軍兵工廠共生產2500門擲彈筒,20多萬發炮彈,大大增強了八路軍的火力。擲彈筒無愧於「抗戰功臣」的光榮稱號。


就在抗日戰爭勝利之時,針對一些人迷信武器,不相信人民群眾力量的錯誤認識,毛澤東在1945年8月13日延安幹部會議上所作的《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演說中,再次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則。



他說:「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我們並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對帝國主義的國家和人民都是我們的朋友,但是我們強調自力更生,我們能夠依靠自己組織的力量,打敗一切中外反動派。」


從此「自力更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鬥爭口號。

彈指一揮間,滄桑巨變。今天「中國製造」變成了「中國智造」,而永遠不變的是中國人民的創新智慧和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