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印度媒體「新聞18頻道」和美國CNN印度版相繼報道稱,中國將以五折優惠並提供貸款方式向巴基斯坦出口30架殲-35A戰鬥機,首批戰機將於2025年8月交付,巴方飛行員已在中國接受培訓。顯然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國際關注,畢竟,這是中國隱身戰機的出口。然而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該報道漏洞百出,純屬捏造。那麼,印美媒體為何要編造這樣的假新聞?從哪些方面可以證明其荒謬性?
首先、印媒炒作「殲-35出口」的三大動機。
第一. 印度要轉移國內矛盾,掩蓋印軍空戰失利。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戰中,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機被巴基斯坦的殲-10CE擊敗,但印度官方拒絕承認失敗,轉而通過渲染「中國威脅」來掩蓋自身軍事劣勢。此次炒作「殲-35出口」,正是為了製造「巴基斯坦依賴中國」的輿論,淡化印度空軍的尷尬處境。
第二. 製造「中巴軍事擴張」假象,爭取西方支持。印度長期將中國視為「頭號假想敵」,而美國近年也在拉攏印度對抗中國。通過誇大中國對巴軍事援助,印度可藉機向美國施壓,要求獲得更先進的F-35或蘇-57戰機。同時,美國媒體配合炒作,意在渲染「中國軍事威脅」,為對華技術封鎖提供借口。
第三. 印度意圖擾亂國際軍貿市場,削弱中國武器信譽。
殲-35作為中國第二款五代機,尚未正式列裝解放軍,更未進入外貿階段。印媒此時放出「半價出口」的假消息,意在製造「中國戰機技術不成熟」「低價傾銷」的負面印象,影響潛在買家信心。只要給國際上製造這種假象,只要國際上的客戶不相信中國產品,中國的第五代戰機出口就會受阻,那麼,印度自然就能夠影響中國武器出口。
其二、三大鐵證戳破「殲-35出口」謊言。
首先. 殲-35尚未列裝解放軍,何談出口?
目前,殲-35仍處於小批量試生產階段,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尚未正式接收,更不可能優先出口。以殲-20為例,從首飛到全面列裝耗時11年,而殲-35去年才在珠海航展亮相,短期內不可能完成定型、量產和出口流程。
其次. 巴基斯坦經濟無力承擔,官方從未確認。
巴基斯坦近年經濟困難,採購36架殲-10CE已耗費101億人民幣貸款,而殲-35作為五代機,單價遠超殲-10CE,巴方根本無力負擔60架(此前傳聞)或30架(印媒最新版本)的訂單。此外,巴官方從未證實採購計劃,所有消息均來自「匿名消息人士」或社交媒體傳言。
第三. 中國軍工出口原則:內需優先,技術保密。
中國高端武器出口向來謹慎,如殲-20至今未對外銷售。殲-35作為海軍艦載機和新一代空優戰機,解放軍需求尚未滿足,不可能提前出口。說白了,解放軍最起碼也要先滿足自己的海空軍需求,擁有額外產能之後才會用於對外出口。此外,五代機涉及核心隱身技術,中國不會輕易向外國(即使是盟友)提供。
最後、印媒「軍事假新聞」的慣用手法。
此次「殲-35出口」謠言並非孤例,印度媒體長期編造涉華軍事假新聞,例如:詆毀殲-36「三發設計落後」:實際中國六代機採用創新布局,印媒卻惡意曲解為「發動機技術差」。炒作「巴基斯坦採購60架殲-35」:早在2024年就有類似謠言,後被證實無官方依據。渲染「中國援巴250億美元基建」:同樣無可靠信源,純屬誇大中巴合作威脅。
這些報道的共同特點是:援引「匿名消息」,缺乏官方證實,誇大中國「軍事擴張」,最終服務於印度國內和外交議程。
因此:假新聞背後的戰略博弈。印美合謀炒作「殲-35出口」,本質是信息戰+心理戰的組合拳:他們對內的作用是:安撫印度民眾,掩蓋軍事失敗;他們對外的作用是:抹黑中國軍貿信譽,爭取西方支持。
然而,謊言終歸是謊言。從技術、經濟、政治三方面分析,「殲-35半價出口巴基斯坦」純屬虛構。未來,類似謠言可能還會出現,但只要我們理性分析信源、對比事實,便能識破其背後的操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