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美國開始關稅貿易以來,全世界就沒有消停過。特朗普政府那套「抽風式」關稅政策,變得比川劇變臉還快,今天加征鋼鐵稅,明天威脅對電動車課重稅,但這次,市場終於不再買單了。
美債撕裂美國經濟體系
目前,日本私人投資者單周狂拋175億美元美債,創下大選以來最大撤資潮;4月美債拍賣會,外國買家席位突然空了一半。
更可怕的是,公眾持有的29萬億美債中,30%握在外國人手裡,這相當於在美利堅的金融心臟上插着根隨時可能拔掉的輸血管!

波士頓聯儲前掌門人Eric Rosengren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美元霸權每動搖一天,我們就離金融末日近一步。
」要知道,過去二十年,正是外國資本源源不斷地輸血,才讓美國人享受着3%的30年期房貸利率。如今這個「金融永動機」突然卡殼,後果堪比08年次貸危機重演。
而美債遭棄的背後其實有三大原因:第一財政赤字黑洞,美國政府花錢如流水,2024財年剛過半年,赤字已飆破1.7萬億美元。這就像信用卡刷爆的月光族,債主們當然要連夜跑路。

第二貨幣政策變化無常,美聯儲在「抗通脹」和「保增長」之間反覆橫跳,獨立性遭受空前質疑。第三貿易政策失敗,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60%實際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買單。
最新研究顯示,這些關稅讓美國家庭每年多支出近2000美元,完全違背了「美國優先」的承諾。
歐洲蓄謀已久的金融政變
正當美國焦頭爛額時,歐洲卻悄悄張開了錢袋子。
黑石集團掌門人Larry Fink的發言堪稱風向標:「是時候把籌碼押向歐洲了」。數據顯示,安聯資管等巨頭正在瘋狂調倉,MSCI歐洲指數3月吸金量創五年新高。
最絕的是德國工業4.0遇上中國新能源車需求大爆發,寶馬、大眾的中國銷量同比激增40%,這些"中國概念歐股"成了資本眼裡的香餑餑。

安聯首席經濟學家Ludovic Subran的測算讓所有人驚出冷汗:「如果美元貶值30%,你在美國的投資還剩多少肉吃?
」這個假設絕非空穴來風,當前美元指數在104高位徘徊,但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掛已持續18個月,歷史上每次出現這種信號,都伴隨着美元價值重估。
美元開始貶值,未來貨幣三分天下
翻開美元霸權史,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時美元貶值30%,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三年跌去28%。如今技術面上,美元指數月線級別頂背離明顯,基本面更是利空雲集,30%的貶值通道正在打開。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美國金融的三大致命傷:一是債務依賴,美國政府每花1美元,就有0.4美元是借的。
其次武器化金融反噬,SWIFT制裁大棒揮多了,反而催生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崛起。最後製造業空心化,半導體等戰略產業過度依賴亞洲,關鍵時刻容易被「卡脖子」。

經濟學家史蒂文·布利茨的警告振聾發聵:「以為能在貿易戰中獨善其身?資本戰爭可比貨櫃船難控制多了!」
眼下,中國連續6個月增持黃金,沙特開始接受人民幣結算石油,這些都在動搖美元霸權的根基。

未來的金融版圖最可能場景就是美元、歐元、人民幣三方爭霸,雖然關稅戰的最後結局尚未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個美國國債收益率稍一抬頭就有熱錢蜂擁而至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就像華爾街傳奇交易員保羅·都鐸·瓊斯預言的:"21世紀第三個十年,我們將見證美元王冠的墜落。"

當東京的基金經理按下"清倉美債"的確認鍵,當柏林的投行家笑着簽下歐洲基建基金認購書,當上海的阿姨把美元存款換成金條。
這些看似無關的操作,正在編織一張終結美元霸權的天羅地網。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時,恐怕萬萬沒想到,最終擊垮美國金融霸權的,正是他自己點燃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