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部分情節虛構,請師友們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感謝閱讀,您的支持就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小王,快起來,今天是你探親假最後一天了,你爸讓你把這軍裝送給公社書記呢!"我媽的聲音像鬧鐘一樣準時把我從睡夢中拉了出來。
睜開眼,陽光已經從窗縫裡鑽進來了。家裡的土炕還是那麼熟悉,但我已經有些不適應了,四年的軍旅生活讓我習慣了早起。今天卻破例睡了個懶覺,畢竟探親假難得,明天又要回部隊了。
"知道了,馬上起!"我揉了揉眼睛,翻身下炕。老爸昨晚就交代過,說是縣城託人買了兩件軍裝,要我今天務必送到李書記家裡去。
我洗漱完畢,換上了自己的那身軍裝。雖然不是執勤時穿的那身嶄新的,但依然整齊筆挺。這是我的習慣,也是部隊教給我的。那時候剛入伍,班長老李看我疊被子老是弄不整齊,沒收了我兩個星期的休息時間,天天加練。
"來,吃完早飯再去。"媽媽已經做好了玉米粥和鹹菜,還有幾個蒸馬鈴薯。這比軍營的早飯可香多了,雖然部隊的伙食也不錯,但總歸比不上家裡的味道。
"老媽,你知道爸為啥非要送這軍裝給李書記嗎?"我一邊扒拉着碗里的玉米粥,一邊問道。
"你爸說李書記前年把咱家戶口指標給了你妹妹,讓她能去縣城當民辦教師。這不,你爸一直想着報答人家。"媽媽解釋道,"再說了,李書記兒子明年也要參軍,他托你爸打聽軍營的事,你爸就說讓你去給他講講。"
吃完飯,我拿起爸爸準備好的那兩件嶄新的軍裝,小心地用報紙包好,放進了一個布袋裡。這可是爸爸花了不少錢才托縣城關係買到的。
"你騎我的單車去吧,快去快回。"爸爸把他那輛二八大杠推了出來,這可是我們家的寶貝,平時都捨不得騎。
李書記家在公社機關附近,離我家有五里地。我騎着單車,迎着初春的風,心裏還有點小激動。這四年來,村裡變化不小,新修的水泥路已經通到了村口,聽說是李書記爭取的項目。
到了李書記家,是他愛人開的門。"哎呀,是小王啊,都長這麼高了!聽說你當兵了,你爸媽沒少跟我們提起你。"李書記愛人熱情地招呼我進屋。
"李阿姨好,我爸讓我給李書記送點東西。"我有些拘謹地說道。
"書記不在家,去公社開會了。你先坐,喝點水,我給他打個電話。"李阿姨倒了杯水給我,然後去院子里的公用電話亭打電話了。
屋裡擺設簡單,但很整潔。牆上掛着一家三口的合影,還有幾張榮譽證書。我想,這應該就是李書記的兒子了,看起來比我小几歲。
"小王,書記說他馬上回來,你再等會兒。"李阿姨回來後,熱情地跟我拉起了家常,"聽說你在邊防部隊當兵?那邊條件苦不苦啊?"
"還行,比家裡條件好多了。"我笑着回答,"每天有肉吃,冬天有暖氣,就是訓練比較累。"
其實我沒說實話,我們連隊在山區,冬天冷得要命,站崗時手都凍得握不住槍。但這些苦我從來不跟家裡人說,怕他們擔心。
不一會兒,李書記騎着單車回來了。"哎呀,小王來了!"他一進門就認出了我,雖然我們並不熟悉,但在農村,大家都知道誰家的孩子去當兵了,這是光榮的事。
"李書記好,我爸讓我給您送這個。"我站起來,恭敬地遞上布袋。
李書記打開一看,笑得合不攏嘴。"哎呀,你爸太客氣了,這軍裝做工多好啊,比供銷社賣的強多了。"
"我爸說,這是托縣城的戰友買的正規軍裝,跟我們部隊發的一樣。"我解釋道。
"來來來,坐下聊聊,我兒子明年也要去參軍,正好向你請教呢。"李書記招呼我坐下,讓他愛人去沏茶。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我給李書記詳細講述了軍營的生活。從新兵訓練的辛苦,到適應集體生活的小竅門;從如何迅速疊好"豆腐塊"被子,到站崗時如何保持警覺;從行軍途中如何照顧腳部,到如何與戰友和諧相處。
"最難熬的是想家的時候。"我喝了口茶,繼續說道,"特別是過年那會兒,連隊組織聯歡會,但心裏總惦記着家裡人在幹什麼。不過戰友們都在一起,相互鼓勵,也就挺過來了。"
"你們那邊伙食怎麼樣?"李書記問道,這也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挺好的,每天三頓飯,有葷有素。星期天還能加餐,有時候是雞蛋,有時候是水果。就是冬天蔬菜少一些,不過現在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我回答道。
李書記的兒子正好放學回來,一看我穿着軍裝,眼睛都亮了。"叔叔,您是哪個部隊的?"他問道。
我笑了笑,心裏有點彆扭,因為我才二十二歲,被叫叔叔感覺怪怪的。"我在邊防部隊,你想去當兵啊?"
"嗯!我想去!"小夥子挺直了腰板,一臉認真。
看着他的樣子,我想起了自己當年入伍時的情景。那時候村裡來了徵兵的,我和幾個同齡人都報了名。體檢那天,我緊張得前一晚都沒睡好,生怕身體有什麼問題被刷下來。
"當兵最重要的是什麼?"李書記突然問我。
"紀律。"我想都沒想就回答道,"部隊最講究的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再苦再累也要完成任務,這是軍人的責任。"
李書記點點頭,似乎對我的回答很滿意。
臨走時,李書記非要留我吃午飯,我婉拒了,說家裡還等着我。他送我到門口,拍着我的肩膀說:"小王,你當兵這幾年變化很大啊,人也成熟了。回頭我讓兒子多向你學習。"
我有些不好意思,但心裏卻充滿了自豪感。是啊,四年的軍旅生活確實改變了我很多。
騎車回家的路上,我回想起剛入伍時的場景。那時的我,一個十八歲的農村小夥子,懵懵懂懂地踏上了列車,心裏既興奮又害怕。記得新兵連第一天,被子疊了十幾遍還是不合格,晚上躺在床上偷偷哭了。
現在想起來,那段日子雖然辛苦,但卻是最難忘的。特別是我們班長老張,對我們嚴厲得要命,但卻在深夜偷偷幫最瘦弱的小李加餐,怕他吃不飽。還有我的老鄉小劉,每次收到家裡的包裹,總會分給大家一起吃。
回到家,媽媽已經準備好了一桌子豐盛的飯菜。"怎麼樣,李書記說啥了?"爸爸迫不及待地問道。
"李書記很高興,說軍裝質量好,還問了我不少當兵的事。"我把上午的情況一一告訴了父親。
"那就好,那就好。"父親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條縫了,"你妹妹能去縣城當老師,多虧了李書記啊。這人情咱得還。"
吃完午飯,我幫着父親收拾了一下院子里的農具。明天就要返回部隊了,我想把能幫的事都幫一幫。
"兒子,你在部隊里吃得好不好?"母親在一旁憂心忡忡地問道,雖然我已經回答過無數次了。
"好着呢,媽,都胖了五斤了。"我故意拍了拍肚子,逗她開心。
"那就好,那就好。"母親還是不放心,又塞給我幾個煮熟的雞蛋,"路上餓了吃。"
晚上,村裡的親戚朋友都來家裡坐坐,畢竟我明天就走了,大家都想聚一聚。我們院子里熱鬧非凡,大家都想聽聽我在部隊的見聞。
"小王,你們那打過仗沒有?"村裡的張大爺問道。
"沒有,我們主要是守邊防。"我回答道,"不過訓練很嚴格,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
"聽說你們站崗時不能動,是不是真的?"又有人問道。
"那是哨兵,確實要保持警惕,不能隨便動。冬天最難熬了,特別是夜間值班,又冷又困。"我回憶起那些站崗的日子,不禁笑了笑,"有一次我差點睡著了,結果班長突然檢查,嚇得我趕緊挺直腰板,腿都麻了。"
大家都笑了起來,氣氛輕鬆愉快。
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大家才散去。我和父母坐在炕頭,聊着家裡這幾年的變化。妹妹當上了民辦教師,家裡添了一頭牛,村裡通了電,這些都是好事。
"兒子,還有一年你就退伍了,有什麼打算?"父親突然問道。
我沉默了一會兒,說:"想考軍校,如果考不上,就回來工作吧。"
父親點點頭,沒有多說什麼。我知道他理解我的選擇,儘管他更希望我能早點回家。
第二天一早,全家人都起得很早。母親準備了豐盛的早餐,還有一包帶回部隊的乾糧。父親不停地叮囑我路上注意安全,妹妹也特意從縣城趕回來送我。
村口,李書記騎着單車來了,手裡還提着一個布袋。
"小王,這是些家鄉特產,帶回去給戰友們嘗嘗。"他遞給我一袋子花生和紅棗,"昨天你講的那些經歷,我兒子聽了一晚上都沒睡好,說一定要好好準備,爭取明年能入伍。"
我接過袋子,感激地說:"謝謝李書記,我一定轉交給戰友們。等您兒子入伍了,如果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儘管找我。"
坐上前往縣城的拖拉機,我向家人和李書記揮手告別。看着漸漸遠去的村莊,心中既有不舍,又有對部隊生活的期待。這四年的軍旅生活,教會了我責任和擔當,也讓我明白了家鄉的可貴。
軍裝,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只是一件衣服,但對我們軍人而言,卻承載着責任和榮譽。那兩件送給李書記的軍裝,不僅是一份禮物,更是父親對公社書記幫助的感謝,是我們農村人樸素的人情往來。
列車緩緩啟動,窗外的風景飛速後退。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軍裝,心中默默許下承諾:無論將來走向何方,我都不會忘記這身軍裝帶給我的改變,不會忘記這片養育我的土地。
師友們,這個故事最打動你的地方在哪裡?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