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王若鴻
近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官方媒體首次對外公開了最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隨着中國軍工行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國產武器裝備開始從追趕西方發達國家到並駕齊驅,再到如今在某幾個領域內實現領跑,而此次首度公開的「金屬風暴」武器系統就是其中之一。
可以說,從最初的技術設想到目前真正達到實用化程度,中國在「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發展上實現了世界領先的重大技術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該武器系統的出現意味着我國在「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發展上實現了世界領先的重大技術突破。
名噪一時的「金屬風暴」
「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最初設想是由澳大利亞槍械發明家邁克·奧德威爾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他後來專門成立了金屬風暴公司,投入全力研發這種頗具革命性設計的武器系統。當時,國內軍工行業提出了「新概念武器」的說法,其中既包括了激光武器、離子束武器、電磁脈衝武器、電磁炮以及電熱化學炮,也將「金屬風暴」列入其中,能與這些高能武器相提並論,足見軍工行業對「金屬風暴」重視程度有多高。
金屬風暴公司成立後,邁克·奧德威爾作為執行總裁,積極向本國以及西方各國推銷「金屬風暴」武器系統。而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軍方一開始也確實對「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在其資助下,金屬風暴公司研發了一系列不同口徑、布局設計的演示樣機。不過,直到今天,我們也並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國家的軍方採購並裝備了「金屬風暴」武器系統。

超高聲速是「金屬風暴」的最大技術特點。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金屬風暴」是一種性能優勢與致命缺陷都非常明顯的武器系統。其性能優勢很多,比如射速超高,單管就可以達到1萬發/分,居所有管射武器之首;由於採用計算機控制的電子點火技術,射速調節範圍還很大,幾乎可以適用於任何作戰需求;採用多管並聯布局設計,可以融合不同口徑、不同彈種,作戰使用非常靈活;捨棄了傳統火炮的機械機構設計,彈藥無殼化,發射管兼具作為彈藥的儲存器,故障率低,可靠性高,等等。
但是,硬幣的另一面,「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致命缺陷也有不少,這也是不被外界所關注的重要原因。比如,正是由於「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射速太高,導致其發射管壽命在超高射速下會被急劇消耗,如果出現膛線嚴重磨損或者產生裂紋等情況,就必須要報廢。從理論上講,「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發射管基本上就是一次性的,所有彈藥發射完畢後就要拋棄,更換裝滿彈藥的新發射管再繼續使用。但是在實際作戰使用中,這種模式無疑要造成極大的浪費。
此外,「金屬風暴」武器系統所採用的電子點火控制技術在戰場上也存在受到電磁干擾而失靈的風險。而更重要的在於「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後坐力太大。一般來說,30毫米小口徑火炮發射產生的後坐力在2噸左右,如果是採用10管30毫米並聯布局的「金屬風暴」武器系統,在發射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其單次齊射瞬間的後坐力理論上就要達到20噸之大。而如果採用超高射速多輪齊射的情況,那麼其疊加產生的後坐力甚至可能達到上百噸,這遠非普通車輛或者艦船平台所能承受的。
上述這些致命缺陷無法得到徹底解決,那麼「金屬風暴」就很難從技術演示樣機走向真正實用化的武器系統,而澳大利亞金屬風暴公司很可能最後就是卡在了這裡。後來,隨着西方各國軍方對於「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熱情銳減,也就不再對實用化抱有希望後,這種看似很有前途的「新概念武器」便逐漸銷聲匿跡了。但沒有想到,遙遠東方的古老大國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就實現了「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實用化。一些國內軍事愛好者曾調侃:「西方負責畫PPT,東方大國負責實現。」而國產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公開亮相,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寫照。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所屬的雜誌首次對外公開了最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
超高聲速可對付高超武器
事實上,我國軍工技術人員從得知「金屬風暴」武器系統出現這一信息開始,就對其技術原理、發展情況進行了密切跟蹤和研究。根據目前國內公開出版的相關著作顯示,早在「九五」期間,軍工技術人員就已經開始了「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相關技術的探索工作,包括電子點火控制技術、裝葯技術以及發射方式等。從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媒體公布的文字以及圖片信息來看,國產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總設計師余斌講述其自身工作經歷時也提到,從刊物上看到了相關信息後,才對這種「新概念武器」產生了興趣,並且專門組建了項目研發團隊。
根據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媒體透露的信息,國產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已經完全具備了實用化武器的所有必要因素。首先,公開報道中提到了國產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可以使用履帶雙35毫米防空炮的各種彈藥,這也從一個側面透露了該型武器系統的口徑就是35毫米。而圖片中的發射管也是呈上下4層、每層4管平行的方式排列,形成了16管方形布局設計。
事實上,「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發射管也可以採用沿圓周多層排列的圓形布局設計。一般來說,方形布局設計比圓形布局設計更為緊湊。而且,發射管之間除了平行設計,也可以採用具有一定傾斜夾角的設計。比如,發射管都採用外傾角設計時,可以增大散布面積,而採用內傾角設計時,可以產生彈丸聚焦效果,能夠攻擊某個來襲目標。圓形布局設計相比方形布局設計,就更適合採用由機械機構驅動的發射管可變傾角設計,能夠根據來襲目標的不同,採用更好的發射方式。

「金屬風暴」武器系統配備了雷達、光電跟蹤系統,並且全部集成在一輛6×6軍用卡車底盤上,顯示出很高的技術成熟度。
在彈藥方面,國產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主要採用35毫米可編程預製破片彈(也稱為AHEAD彈)以及專門為其研發的串並式彈藥。其中,AHEAD彈由於發射後會炸開彈體,釋放出大量鎢合金子彈丸,非常適合攔截中小型以及微型無人機,比如在俄烏衝突中大行其道的自殺式FPV無人機、巡飛彈等。其散布的鎢合金子彈丸數量多,覆蓋面積大,所具備的動能也足以擊落、毀傷各型無人機。但是,如果對付速度更快、彈體結構更為結實的導彈,那麼就要使用串並式彈藥了。
從公布的圖片來看,串並式彈藥應該也是以4層4管排列的方式,組成一個發射模塊單元,由專門的供彈機構將其插入到16具發射管的彈膛內進行發射。也就是說,軍工技術人員並沒有完全照搬澳大利亞金屬風暴公司的發射管與彈藥一體化封裝的原始設計,而是開創性地實現了發射管與彈藥的分離設計。所以,國產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專門設計了一套供彈/裝彈的機械機構,從而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發射系統的實用化問題。對於高超射速帶來的身管磨損燒蝕導致壽命銳減問題,相信我國軍工技術人員應該也已經實現了較為圓滿的解決方案。
除了火力部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媒體報道中出現的「金屬風暴」武器系統還配備了雷達、光電跟蹤系統,並且全部集成在一輛6×6軍用卡車底盤上,顯示出很高的技術成熟度。而且,根據總設計師余斌的發展規劃,這套「金屬風暴」武器系統還可以裝備在不同的平台上,比如8×8輪式裝甲底盤、履帶式底盤,甚至艦艇上,作為海上防空反導系統使用。
從未來發展來看,各國對於防空反導能力的提升都非常重視。國產新型「金屬風暴」武器系統以其超高射速、大範圍攔截、百分百有效毀傷等技術優勢,很適合裝備於防空部隊,成為低空近程護衛的最後一道屏障。而且,在目前這款「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基礎上,軍工技術人員完全可以進一步發展,研製口徑更大、管數更多、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中高空遠程防空反導系統,45萬發/分的超高射速以及攔截7馬赫高超音速導彈能力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本期編輯 邢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