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Severn
從2月下旬開始,俄烏戰爭就正式邁入第三個年頭了。
過去兩年多時間裏,烏克蘭在美西方一眾盟友的鼎力支持下,成功阻滯了俄羅斯的進攻步伐,將俄烏衝突延續至今。
烏克蘭暫時穩住戰局的背後,離不開歐美國家幾乎掏空家底般的軍事與經濟援助。
可反觀戰爭另一主角的俄羅斯,卻至今沒有表露出西方聯合征伐下的疲態。
射往俄烏前線的導彈源源不斷,與世界各國的軍火貿易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2023年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甚至一度創下銷售記錄。
這樣的情景不禁讓人猜想,作為蘇聯遺產最大繼承人的俄羅斯,家底究竟有多豐厚?
西方竭力援烏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正式打響。
這場戰爭的主角雖說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但明眼人都能看出,烏克蘭背後站着的是北約,俄羅斯即將面臨西方各國的聯手攻伐。
戰爭爆發後,美西方果不其然開始了對烏克蘭的竭力扶持。
實際上早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就着手展開了對烏軍事援助。
輕型武器的輸送、情報系統的建設、軍事訓練的開展,美西方的種種動向無不說明,他們要扶持烏克蘭對抗烏克蘭,還是軍事上的那種。
俄烏戰爭爆發後,各種裝備和武器,源源不斷地被送到烏軍手中,其中不乏一些能夠對付俄羅斯空中力量的輕型導彈。
然而這還不夠,隨着俄羅斯攻克馬里烏波爾、利曼等城市,歐美世界加強了對烏軍援,美國甚至專門牽頭成立援烏防務小組。
隨後,西方各國武器庫中的重型武器、軍事研究院中的成熟技術,針對俄烏戰爭專門研發的戰略武器,接連不斷出現在戰爭前線。
甚至為滿足烏軍作戰需求,美國一度選擇從國際市場購置軍火裝備,再轉贈給烏軍。
2023年初,在戰爭爆發一周年之際,拜登等西方國家主要領導人與澤連斯基政府實現會面。
各方明確表示將會進一步提供對烏軍事援助,因為隨着新一批俄羅斯軍隊陸續進入俄烏戰場,烏軍面臨的防禦壓力劇增。
美國國防部向眾議院提出,未來援烏重點措施集中在四個方面:
幫助烏克蘭建立防空體系;通過裝甲力量的輸入,提升烏克蘭機動作戰能力;
加強對烏軍戰術訓練;持續向烏軍提供彈藥和炮火。
隨後,各國紛紛升級對烏軍事援助,其主要體現為地面主戰裝備等級的提升,尤其是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的輸送。
從2023年1月中旬起,西方開始不顧可能帶來衝突升級的後果、武器庫告急的現狀,紛紛將現役主戰武器送至俄烏前線。
英國人率先宣布,將提供14輛「挑戰者2」坦克,及附帶配套牽引車、維修設施。
1月25日,美國宣布提供31輛「艾布拉姆斯」型主戰坦克,並協助烏軍訓練。
緊接着,足以裝配兩個坦克營的「豹」式坦克、德國最先進的「豹2A6」坦克也很快開赴俄烏戰場。
除此之外,烏克蘭軍隊還在兩年多時間裏,獲得了美國的一個「愛國者」導彈連、6個NASAMS防空連、上百輛Stryker裝甲車、18套HIMARS火箭炮。
其他諸如M113裝甲車、155毫米自動火箭炮這類相對落後的武器,更是不計其數的送到烏軍手中。
再加上其他歐洲國家,乃至日韓、加拿大等國掏空家底般的軍援,烏克蘭得到的援助早已遠遠超過戰前其自身裝配的武器。
截至2023年底,美西方援烏總金額已經來到1.3萬億美元,幾乎相當於烏克蘭近10年的GDP總額。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歐美各國不遺餘力援助烏克蘭的情況下,俄羅斯始終保持着單打獨鬥、遊刃有餘的態勢。
俄羅斯一己之力抗衡西方
2022年4月,最新一批俄制S-400導彈系統成功抵達印度。
該消息傳出後,引發整個世界的震動。
因為S-400導彈系統向來外界被稱作「天網」「天穹系統」,俄羅斯曾將其部署在敘利亞6年,期間一彈未發卻足以震懾整個歐洲的防空體系。
在防空導彈領域,S-400一直處於全世界第一梯隊,不僅受到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等發展中國家的青睞,就連中國也與俄羅斯簽署了S-400的購銷合同。
可就是這樣一套令無數國家趨之若鶩的強大防空系統,卻在俄烏戰爭如火如荼期間,被俄羅斯如期交付到了印度手中。
其財大氣粗的行徑彷彿是在告訴世人,即便面臨歐美國家的一致針對,俄羅斯的軍事儲備也足以應對。
更可怕的是,俄羅斯如期交付S-400,不過是其戰爭期間軍火貿易的一個縮影。
實際上,俄羅斯向來有悠久的軍火貿易歷史。
早在20世紀中後期,蘇聯就是全球最大的軍火輸出國,蘇式武器暢銷全球各地。
80年代,蘇聯四分之一的武器全部出口到國外,佔據全球軍火市場的42%。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維持着高規模的軍火輸出,常年維持全球第二軍火輸出國的位置。
蘇-35、教練機雅克-130、海空防導系統等裝備,一直受到世界各國歡迎。
尤其是俄羅斯生產的防空導彈,在銷量上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據統計,2008-2011年間俄羅斯向發展中國家出售了7750枚防空導彈,而銷量第二的美國僅僅賣出了944枚。
而即便進入與烏克蘭的戰爭期,俄羅斯仍然保持着極大規模的軍火輸出,彷彿前線戰事根本無法觸及其軍事規模的根本。
據俄羅斯媒體今年2月初報道,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代表出席了前不久的世界軍警防務展覽。
其代表聲稱,該公司2023年軍火出口總額達到550億美元,為公司創辦23年以來的最高記錄。
就在西方各國為馳援烏克蘭掏空家底的同時,俄羅斯卻忙着在世界各地做軍火生意。
與此同時,俄羅斯國內還有一批又一批新型導彈不斷研發和投產。
比如,2017年裝配俄軍的最新型R-73空空導彈、已經試射成功的伊斯坎德爾導彈。
2023年初,普京接受採訪時還表態,已經簽署新型陸基導彈投入戰場的指令。
俄烏前線,烏軍更是遭受着一輪又一輪俄羅斯導彈的「洗禮」。
進入俄烏戰爭的第三個年頭,俄羅斯依舊沒有表露出絲毫軍火庫捉襟見肘的跡象,這不禁讓人發問:俄羅斯的家底究竟有多豐厚?
俄羅斯的家底
俄羅斯家底豐厚,向來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畢竟其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
1990年蘇聯解體前夕,僅其陸軍軍事遺產就令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望塵莫及。
其陸軍部隊159萬人,裝配T-80、T-72各類坦克53000輛,裝甲車8000輛,步兵戰車26000輛,裝甲運輸車3萬輛。
除此之外,還有152毫米牽引式火炮3500門,122、130毫米火炮19000門,高射炮12000門。
對空裝備方面,則配有4700輛防空導彈車,24500枚單兵對空導彈,1600部導彈發射器具。
蘇聯解體後,陸軍裝備的8成被俄羅斯全面繼承。
獨立後,俄羅斯將上萬輛落後的坦克丟入鍊鋼爐,將25000輛各式裝甲車、步戰車強制報廢,即便這樣俄羅斯手中還握有12000輛先進坦克、戰車。
在更具威脅性和威懾性的導彈、核武器領域,俄羅斯同樣是蘇聯加盟國的最大繼承者。
伴隨着蘇聯解體,其核武庫從一個變成四個,分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瓜分。
從蘇聯手中繼承而來的導彈與核武遺產,一度讓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成為繼美俄滯後的世界第三、第四核大國,其擁有的核武數量甚至超過中英法三國總和。
至於俄羅斯,更是繼承了足以毀滅地球幾百次、能夠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大規模核武遺產。
數據顯示,俄羅斯獨立初期擁有洲際導彈1035枚、導彈發射核潛艇59艘、能夠發射核導彈的戰略轟炸機70架。
其餘遠近中程對地、對空等各類型導彈儲量,更是數不勝數。
不僅如此,後期烏克蘭等國的大批核武與導彈儲備,還被繼續轉移到了俄羅斯。
蘇聯一分為十五之後,整個歐亞大陸陷入政治局勢動蕩、經濟狀況惡化的境況,這在無形中催生了核武擴散危機。
為了降低核武器擴散與引爆風險,西方世界聯手向烏克蘭三國施壓,要求其將核武彈頭轉移至俄羅斯。
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等11個國家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就前蘇聯遺留武裝問題達成一致決定:核按鈕只留下一個。
自此,存放於烏克蘭三國的核武器與導彈發射裝置,被接連運往俄羅斯存放、銷毀。
經此一舉,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愈發強盛,軍力儲備更加豐厚,這一點在2007年俄羅斯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彼時,俄羅斯正着手落實軍事現代化項目,並成立了戰略火箭部隊。
截至2007年1月,該部隊已擁有489套導彈系統,可以發射1788枚導彈。
這些導彈系統包括76枚最先進的SS-18洲際導彈,每套導彈系統可攜帶10枚彈頭;123枚SS-19導彈,每枚可攜帶6枚彈頭;243枚單彈頭SS-25導彈、47枚SS-27洲際彈道導彈。
俄羅斯國防部聲稱,SS-27可以穿透任何導彈防禦系統。
除了直接的軍事武器之外,蘇聯留給俄羅斯最重要遺產還在於,發達的重工業與國防體系、遼闊的國土、儲量豐富的各類資源。
有了這些工業發展必須的生產要素,即便剛剛獨立的俄羅斯一窮二白,發展至今也足以躍升成為全球排名前列的軍事大國,積攢起足以抗衡歐美的龐大軍事儲備。
結語
俄烏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俄羅斯仍在以一己之力與歐美抗衡。
雙方僵持不下的局勢,一度讓人驚嘆於俄羅斯的大國底蘊和豐厚家底。
但只要細細推敲不難發現,做到這一點對俄羅斯而言並不奇怪。
畢竟,當初的蘇聯足以與美國全面抗衡,現如今的俄羅斯雖說相較蘇聯相去甚遠,但面臨的也僅僅是歐美各國借烏克蘭之手予以的片面打壓,而非所有國家的聯手全面軍事行動。
現如今俄羅斯屢創記錄的軍售記錄、一筆又一筆的軍事物資輸出已然說明,距離歐美將俄羅斯逼入絕境還差得遠。
參考資料
- 馬劍. 俄羅斯 家底雄厚 着眼長遠[N]. 人民日報,2006-08-18(007).
- 李晨.俄烏衝突以來美國對烏克蘭軍事援助評析[J].當代美國評論,2023,7(01):64-8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