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從來不缺「精彩節目」。
10月7號,央視「描繪」了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大隊副大隊長王凱的故事。
從畫面看,王凱所駕駛的戰機很明顯是國產的殲16戰機。央視稱,外機就在附近,卻無法發現其具體位置,怎麼辦?在畫面中,殲16雷達告警系統一直提示「敵跟蹤」,顯然已被對方戰機持續跟蹤,下一步就是鎖定攻擊。
殲16戰機馬上啟動干擾,開啟雷達搜索(之前應該處於雷達靜默狀態)。「此刻敵人就在附近,但是殲16卻無法發現目標的具體位置」。殲16「偵察引導干擾啟動」,目標卻消失了。顯然,殲16在面對對方時,處於了完全被動的狀態。對方應該對殲16進行了一次模擬攻擊,而殲16卻無法反擊。
能夠做到這一步的,(如果是戰鬥機的話)也只有傳說中的隱身戰機了。是F-22,F-35,還是我們的殲20呢?雖然央視稱這是外機,但從上下文來看,這應該是一次模擬對抗演習,那麼對殲16模擬攻擊的所謂外機,應該就是殲20了。
殲20這麼強?
遭遇失敗後,央視稱,殲16飛行員王凱為破解「一線接敵」中遇到的難題,獨自研究數據戰法,自學大量課程,導彈、電子、高數、相對論,填補了新作戰領域多項空白。
在再一次對抗中,王凱與隊友使用新戰法,在調整雷達搜索模式後,依然未發現目標,但當改變頻率和啟動抗干擾後,成功發現目標並鎖定,然後攻擊成功。在畫面中,一枚反艦導彈從殲16翼下發射,然後成功摧毀了一艘海上靶船。
從外機一下子變成了海上的靶船,顯然,央視的報道繼續秉持着一貫的畫面混亂的風格,堅決不讓「外軍」準確知道我們在報道什麼。從整體來看,也比較難區分,開始跟蹤殲16戰機的,到底是外機,還是只是海上的靶船。
5號的文章我們說到,央視在前幾日的報道時稱,飛行員廖江兵在面對敵方戰機(這個是真的外機)一波又一波的掛彈挑釁時,「掛彈」與敵方戰機對峙2個多小時,最終成功將敵機「驅離」。就在大家以為我方戰機飛行員英勇作戰戰勝外軍並點贊時,卻發現實際是我方轟6飛行員在公海掛彈(對地導彈)巡航時,遭到敵方戰機掛彈威脅但堅決不撤離,最終外軍因為油料不足而撤退的事情。
從座艙看,廖江兵明顯是轟6飛行員
整體來看,這應該是這幾日,央視搞了一個《追光》系列,拿着過去的題材(廖江兵這個就是去年底報道的事情),搞了些春秋筆法,重新報道了一遍。這次恐怕也擺脫不了嫌疑。如果殲20飛到殲16附近,殲16想盡各種辦法連發現都發現不了,那麼殲16的探測能力也太差了(殲16是有光電探測系統的);如果殲16飛行員創新一下戰法,就破解了殲20的隱身,殲20的隱身也太不值錢了。說起來,莫非一開始殲16面對的就不是什麼外機,而是海上的靶船?這樣的話,一切倒是好講通了——或許只是殲16對海上目標的探測能力沒那麼強罷了。
而在報道中,央視稱飛行員王凱為了研究新戰法,自學高數和「相對論」,也是頗為「感人」——現在打仗都難到這種程度了嗎,飛行員都要學習相對論了!
作者:晨曦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