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關於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及東北軍執行的「不抵抗政策」,學界都定義說是蔣介石下令讓張學良不抵抗的,正因為如此,張學良也被稱為「不抵抗將軍」。
不過隨着時間的演變,這種說法正在被史學界進行澄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931年9月18日晚上十點許,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而當北大營的炮火聲接連轟鳴時,少帥張學良正帶着妻妾在北京觀看梅蘭芳先生的京劇《宇宙鋒》。與此同時,代理東北軍司令職務的張作相又私自離任,前往錦州私邸為父親辦理喪事,不僅如此,甚至連駐防瀋陽的第七旅旅長王以哲都不在營內。
就這樣,此時的東北軍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想要找個話事人都找不出來。9月19日上午九時,日軍輕鬆突破北大營防線,進而順利攻佔瀋陽市。據資料統計,僅九一八事變當日,瀋陽城的損失就達28億之多,而張學良家族積累的財產也幾乎被洗劫一空。
事實上,九一八事變當日晚,面對日軍接連進攻的情況,唯一能主事的東北邊防公署參謀長榮臻卻命令部隊:「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着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着話聽着是大義凜然,但卻讓人作嘔。
榮臻打着「為國犧牲」的旗號讓士兵不做抵抗,殊不知這是對東北軍將士最大的侮辱,軍人最大的榮譽是死在戰場上,而不是屈辱的放下武器任人宰割。事後,榮臻解釋說,是蔣介石命令少帥不做抵抗的,那麼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嗎,還是其中內有隱情?
據張學良侄女張閭蘅回憶,叔父張學良是一個喜劇式人物,卻一直活在悲劇裏面,甚至於一生都在為「贖罪」奔走。
1991年5月,張學良曾在紐約回憶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期間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裏面演到:是蔣介石下手諭讓你不抵抗的,那麼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張學良聽後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
張學良當時認為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於是打定主意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事端的借口。所以命令士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事實上,日軍大本營也沒有想到關東軍會那麼大膽,以「柳條湖事件」這種拙劣的借口直接發動戰爭。應當說,正是關東軍中不穩定的因素造成了這場悲劇,也讓張學良丟掉了東北。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張學良立即從戲院返回駐地,在北京召開高級將領會議。會議期間,儘管有人提出要武裝抵抗日軍的侵略,但張學良與大多數高級軍官認為抵抗之舉不可為,於是決定命令不抵抗。會後,張學良將決定發給了南京。
蔣介石接到電報後,同意東北軍高級軍事會議的決定,並命令在京的外交官全部受張學良聽任使用。之後張學良又召集國民政府的外交官顧維鈞、章士釗等人商量對策,並請胡適、曹汝霖等27名社會名流與會討論。會場上的激烈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會後的決定還是「不做抵抗,依靠國聯」。
不過,讓張學良沒有想到的是,日本人根本就沒打算和談,他們早就對東北垂涎已久了。東北的迅速淪喪,使全國上下群情激憤,輿論也對張學良的指責極為尖銳,稱其為「不抵抗將軍」。
《中國周報》曾致信張學良,在信中對張學良的不抵抗極盡諷刺。信中稱要提名張學良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因為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和平主義者和救世主耶穌的追隨者」。而諸如學者林語堂,則挖苦諷刺張學良「乾的漂亮」,諷刺了張學良置國家於危亡境地的奇葩事。
當然,與這種辛辣諷刺相比,民眾更多的則是此起彼伏的咒罵聲。就在人們罵聲四起時,少帥張學良也深感罪孽深重,於是想在熱河之戰中挽回顏面。可誰想到,熱河一戰失地千里,張學良自覺罪責難逃,便辭去了各種職務。此後,張學良便淡出了民眾視野。
不過,不抵抗政策背後的始作俑者確實是張學良,因為當時國民政府對九一八事變的處置是:訴諸國聯,準備抵抗。但是直到西安事變爆發前,蔣介石政府都始終沒有抵抗的舉動,這也是時人稱張學良為「替罪羊」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