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香港收到一份大禮。國家宣布啟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
港媒10月2日報道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後續飛行任務的需要,國家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最引人關注的是,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
這次共選拔12—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8人,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6人,其中載荷專家兩人左右。航天駕駛員在解放軍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在從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專業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所謂載荷專家,一般來說背景是科學家、科研人員,他們執行太空飛行任務時主要負責開展太空試驗,操作使用太空試驗設備,配合其他航天員處理站務管理日常工作。香港2日宣布,載荷專家招募期在10月6日至27日,至於進一步選拔將由內地相關部門進行。
神舟十四號
特區政府列出條件:申請人須在30—45歲,男性身高須在162—175厘米,女性須在160—175厘米。申請人要體格非常好,身體健康,不能有過敏體質,沒有影響飛行服務的飛行病史和家族病史。至於專業要求,至少擁有相關領域博士學位,專業領域經驗不少於3年,且必須為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他們受訓期間可獲港府適當津貼,不用擔心生活。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在香港招募航天駕駛員和航天飛行工程師?這是因為航天駕駛員一般都是在空軍中招募,而香港沒有空軍,飛行服務隊並不是空軍;至於航天飛行工程師,香港人才不多。但載荷專家方面,香港過去投放過資源,有一定人才儲備。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2日表示,國家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這是振奮人心的喜訊,極具歷史性意義」,令香港人有機會實現航天夢,貢獻國家。他說,此舉標誌着國家鼓勵和歡迎香港同胞在國家發展中作出貢獻,標誌着國家對香港科研水平的信心,也標誌着國家對香港青年發展的關心。
香港理工大學「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提供支持。
其實,香港一直參與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像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助力「嫦娥五號」成功完成月表採樣返回任務。另外,「落火狀態監視相機」也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提供支持。國家也一直很注重與香港分享太空發展成果,自2003年我國第一位航天英雄楊利偉訪港,航天員來港交流已成為慣例。
在香港地區選拔載荷專家,不僅是國慶節向香港送出的厚禮,也有助於增強港人國家意識和國民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