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軍有一個傳統,在戰場上步兵見了炮兵都稱呼「炮兵老大哥」,這一聲「老大哥」可不是隨便稱呼的,那可是在血與火的戰鬥中培養出來的真摯而又樸素的革命情感。
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英雄兒女》,對於60、70年代過來的人來說,是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
電影中,英雄王成面對洶湧而至的敵人,對着報話機呼喊:「向我開炮!向我開炮!」的樣子將其鑄成了一座永久的豐碑。如果細心一點,你就會發現,在此之前他和炮兵還有着數次交流。
當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時,他背着報話機,不斷呼喚炮火,「延安,延安,向四號目標射擊。」當炮彈精準地在敵群中爆炸,敵人丟下屍體倉惶逃走時,他對着報話機興奮地呼喊:打得好!打得好啊!炮兵同志,謝謝你們……
王成在呼叫炮火
我軍在作戰中,步兵在一線與敵人面對面的戰鬥,甚至是用刺刀進行肉搏。而炮兵則在適當的時機用遠程火力對步兵進行支援,狠狠地打擊敵人,儘可能地保護自己的戰友,從而共同奪取戰鬥的勝利。
因此,往往在戰鬥勝利時,步兵為了感謝炮兵的火力支援,同時也為了補償炮兵遠離火線難以繳獲的遺憾,會將自己繳獲的珍貴戰利品贈送給炮兵,以表敬意。筆者有幸接觸到兩個這方面的真實案例,今天在這裡與大家一起分享。
楊南鎮老師在介紹M2卡賓槍
就在前幾天,軍事博物館新媒體平台中,楊南鎮老師重點介紹了一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繳獲美軍的M2卡賓槍。這支卡賓槍最為特別之處就是它的槍托位置刻了幾行字:「獻給:英雄的人民炮兵,四支隊贈。」在它的下面還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炮兵和一門炮在戰鬥中的場景。這門炮,也非常有意思,一看就知道這是日本鬼子的92步兵炮,因為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我軍使用的火炮大都是繳獲日軍的。
M2卡賓槍上課清晰刻字
楊老師在介紹這支M2卡賓槍時非常激動,他說,這支槍背後的故事挺多,但是這背後的故事又是一個現在無可考的故事。它體現了人民軍隊,特別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消滅敵人步炮密切協同配合的動人故事。
無獨有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筆者在一個朋友那裡發現了一張照片,那是一支彈匣缺失的蘇聯製造AK-47步槍的照片,當我仔細端詳時,發現上護木和槍托上有字。經辨認,這些字全部都是用大頭針釘出來的。上護木寫着:1·15戰鬥留念;槍托上寫着:敬贈步兵一師炮團,落款是:步兵第一團。
這支具有文物價值的槍支
「1·15戰鬥」戰鬥繳獲,這支步槍顯然來自於對越作戰的老山前線。字面意思是步兵一團為了感謝本師炮兵團在作戰中的大力支持,在戰後贈給了他們一支繳獲的步槍。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這支AK-47步槍和楊南鎮老師手中的那支M2卡賓槍背後應該有着同樣的故事。當然也有着區別,除了繳獲地和槍支種類不同之外,這支AK-47步槍來源是可考的,是清晰的。
事後,筆者查閱大量一軍步兵一師參加對越作戰的歷史資料,逐步搞清楚了這支步槍背後故事的來龍去脈。
1984年4月28日,十四軍四十師一一八團剛收復了被越軍佔領的老山;4月30日,十一軍三十一師收復了者陰山;5月15日,十四軍四十一師一二二團收復了八里河東山。此後部隊轉入防禦,頂住了不甘心失敗的越軍輪番反撲。前方部隊已經疲憊不堪,急需換防休整。
1984年7月20日,一軍步兵一師一團根據上級命令,作為首批老山輪戰部隊奔赴雲南邊境。為隱蔽企圖,該團番號改為四十一師(甲)一團(甲),代號35155部隊,各營、連、分隊番號不變。據說直到一年後一團任務結束,返回杭州時,對面的越軍也沒有搞清楚和自己打了一年仗的部隊的真正來源。
7月28日,步兵一團到達老山前線所在的雲南省文山州。經過幾個月緊張的臨戰訓練,於12月3日正式進入老山防禦陣地,主要擔負662.6高地和那拉地區防禦作戰任務,這一地區是整個老山地區防禦作戰的最前沿陣地,是敵人奪取整個船頭地區的咽喉要道。
部隊在臨戰訓練
就在一年前的7月12日,越軍出動萬餘兵力,對我老山陣地組織大規模反撲,在我步炮密切協同下被徹底粉碎,扔下了3700多具屍體,倉惶撤退。此戰,我軍史稱「7·12」大捷。
遭此失敗,越軍仍不死心,為實現其「第三戰役計劃」,在我老山當面的清水河、黃羅地區集結重兵,並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作戰準備,企圖與我決戰,妄想一舉「收復失地」。
步兵一團進入陣地後發現,越軍經過幾個月的苦心經營,已在貼近我老山前沿陣地上挖掘了46公里如蜘蛛網般的交通壕和塹壕,完成了「塹壕延伸式」進攻作戰準備,最近的地方距離我方哨位僅20米左右。
惡劣的戰場環境
而我方陣地由於越軍炮火的不斷轟炸,百分之八十的工事被毀,加之構工條件惡劣,修復難度很大。步兵一團即將面對的,將是非常嚴重的敵情,和異常頻繁、慘烈和殘酷的戰鬥。
之後,步兵一團在軍長傅全有的「寧可構工累死,也不被敵人炸死」的號召下,邊組織防禦作戰,邊展開構工、挖洞作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步兵一團全體官兵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與敵進行了大小上百次戰鬥,並在老山陣地上構築了完備的防禦體系,牢牢地鉚在陣地上,未讓敵人前進半步。
時任軍長傅全有在指揮作戰
時間來到了1985年1月8日,步兵一團接到上級敵情通報:越軍近期擬對我進行大規模反撲,當面之敵已完成一切進攻準備。
上級給步兵一團的命令有兩項作戰任務:一個是令一團做好抗擊敵營、團規模大反撲的作戰準備。另一個是令一團於1月15日,以一個加強連的兵力,步炮協同,攻佔敵附2號、附3號高地。殲滅兩個高地之敵,粉碎其「塹壕延伸式」戰術對我陣地的威脅,改變當前的被動局面,穩定防禦態勢。
面對任務,步兵一師政委李繼松對步兵一團領導說:「你們要一手打反撲,一手出擊拔點作戰,一團要『雙肩挑重擔』了。」
一團指戰員在指揮作戰
步兵一師將師炮兵團配屬給了一團,要求其在作戰編成內參加戰鬥,以計劃內火力射擊為主,重點壓制敵淺近縱深內目標。一團也將建制內和加強的2個100迫擊炮連和2個82迫擊炮連共23門火炮編成臨時輕便炮群,以呼喚射擊為主,隨要隨打,指到哪裡就打到哪裡。
為了便於步炮協同,他們還進一步明確了步兵的打法和炮兵支援的方式,做到「三統一、一明確」:統一地物代名、陣地編號,統一呼喚火力的方法,統一協同信號及指揮;明確炮兵主要火控點現地位置。炮兵團團長唐全東和一團團長陳傳發在同一個指揮所共用一張地圖,同下戰鬥決心,進行密切協同。
炮火在怒吼
1月15日凌晨,抗敵反撲的戰鬥打響。戰鬥整整持續了一天,越軍先後出動3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多路多方向多波次對一團陣地發動從班排到營團規模的進攻30餘次,對我3個主要陣地發射炮彈高達萬餘發,表面陣地上的工事被全部炸平。
我軍步炮密切協同,發揮整體作戰威力,使敵人在進攻的道路上留下了大量屍體。由於我軍情報準確,作戰準備到位,因此未讓敵人陰謀得逞,以小的代價換取了較大的勝利。
在對付敵人反撲的同時,一團也依令於當日9時50分令九連展開對敵附2號和附3號高地拔點作戰。
準備出擊拔點的「十六勇士」
經過激烈戰鬥,九連在增援分隊的配合下於16日19時許拿下了這兩個高地。軍長傅全有在指揮所聽到前方傳來的捷報時,興奮地高喊:「拿酒來,慶賀勝利……」
敵人自然不甘心失敗,不斷對佔領附2號和附3號高地的我軍進行瘋狂反撲。在抗敵反撲的過程中,步兵和炮兵打出了高度的默契。面對蜂擁而至的敵人,他們採取了「大炮打尾,小炮切腰,步兵打頭」的有效戰法。
炮火發威,敵人顫抖,倒下一片。戰士們興奮地用電台呼叫:「感謝炮兵兄弟們,打得太好啦!」此情此景,是不是和30多年前朝鮮戰場上的王成十分相似呢。
我軍火箭炮在對越軍射擊
經過5天4夜的激戰,九連完成了出擊拔點任務,並在增援部隊和炮兵的支援下打退了敵人從排到營的18次反撲,以鮮血和生命換取了最終的勝利。
此次「1·15」戰鬥,從15日持續到19日,步兵一團在攻、防兩個方向上同時作戰,重創了越軍4個團又3個營,攻佔了2個高地。我以傷308人、亡105人的小代價換取了殲敵1356名的重大勝利,還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其中AK-47衝鋒槍就有26支。
戰後,步兵一團為了感謝本師炮兵團在作戰中的及時、精準的火力支援,就從繳獲的AK-47衝鋒槍中選取了一支,贈給「炮兵老大哥」。為了讓刻上的字永久保存,聰明的戰士們就地取材,用大頭針在上護木和槍托位置釘出了前述的幾行字。
由於近些年部隊幾經變遷,據說現在這支步槍已經被交到上級的一所倉庫里,永久封存了。
步兵和炮兵,這種在血與火的戰鬥中凝結的「兄弟情誼」將會永遠流傳。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時任一團政委趙傳喜著《被戰火燃燒的記憶》,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