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毛毯,現陳列於寧都起義紀念館。資料圖片
在江西省寧都起義紀念館展廳里,陳展着一條浸滿歲月痕迹的毛毯。這條毛毯不僅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更凝結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厚的革命友情。
毛毯最早是由寧都起義領導人之一的董振堂使用。1931年12月14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董振堂與趙博生、季振同、黃中嶽等率國民黨軍第26路軍1.7萬餘人在寧都起義,正式宣布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按照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寧都起義部隊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
朱德十分關心這支剛剛獲得新生的部隊,於起義後的第三天(16日)親自從瑞金趕到石城地區,歡迎由寧都開到這裡的第26路軍起義部隊,並看望起義部隊的傷病員,再三叮囑他們要安心治病,還指示醫生要採用一些民間草藥,儘快給這些傷病員治好病。
時任紅5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的董振堂對朱德是久慕其名,所以早早出了營院迎接。兩人相見,董振堂發現朱德非常平易近人,好像多年不見的老大哥。朱德先是來到營連,同官兵講話,聽着他用樸實語言講出的革命道理,起義官兵不僅嘆服,更真切地感受到共產黨軍隊領導幹部的人格魅力。隨後,朱德又召集第13軍的主要幹部開會,就建立健全黨的組織、做好下次反「圍剿」準備等重要問題交換意見。
會議結束時已是深夜,董振堂執意請朱德在軍部留宿。朱德說:「振堂,不行啊,明天早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會議要開,我得趕回去。」董振堂見挽留不住,只好送朱德出門。出門後他們發現,天上已經飄起片片雪花。董振堂這時才注意到朱德衣着單薄,他一邊讓朱德稍候,一邊急忙叫警衛員回屋取東西。等包裹拿來,董振堂立即捧給朱德。
朱德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條毛毯,他連連推辭。董振堂真誠地說:「這條毛毯是我用乾淨的錢買的,可不是發的洋財,如不嫌舊的話就請您一定收下。」朱德感動地接了過來。董振堂站在風雪裡,目送朱德等人遠去,一直站了很久。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董振堂相送的這條毛毯,伴隨着朱德爬雪山,過草地,經歷了長征的日日夜夜。
長徵到達陝北後,朱德見周恩來日理萬機,經常工作到深夜,就將這條毛毯送給他禦寒,並向周恩來講述了這條毛毯的來歷。
1935年6月初,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會師。7月21日,紅一方面軍原第1、第3、第5、第9軍團番號依次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董振堂任第5軍軍長。1936年10月,董振堂率部西渡黃河,指揮所部參加攻佔山丹、臨澤、高台等縣城的戰鬥。1937年1月12日,董振堂率部在甘肅高台縣城與近10倍於我的敵人浴血苦戰,彈盡糧絕,於20日壯烈犧牲。
噩耗傳到延安,廣大指戰員無不為之悲痛。周恩來更是睹物思人,一邊輕輕撫摸這條棗紅色的毛毯,一邊對身邊工作人員說:「同志們,革命不易啊!等全國解放了,我們一定要把這些烈士的遺物陳列起來,供子孫後代好好瞻仰。」
1937年春,周恩來攜帶這條毛毯乘卡車前往西安與國民黨談判,因為路途顛簸,便把毛毯墊在背後。誰知,當途經甘泉縣勞山時,遭到潛伏在此的國民黨部隊的襲擊,密集的子彈從後面的小山包和左邊的樹林中射出。周恩來從所乘卡車上跳下來,率部一邊還擊,一邊轉移,並叮囑警衛員千萬不要遺失了那條毛毯。脫險後,周恩來才發現毛毯已「受傷」十餘處。到西安後,周恩來立即派人進行修補,並交代一定要找城裡最好的織補店把它織補好。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佈紅軍改編命令。25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佈命令,宣布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在朱德赴前線的前夕,周恩來把這條補好的毛毯也帶來了。周恩來說:「朱老總,你要到前線去了,我把這條毛毯送還給你。振堂同志的毛毯可是寶貝啊,平常可以保暖,危險時候還能防身……」朱德欣然收下。
1938年春,負責後勤的同志為了讓朱德能休息得舒服些,將火炕燒得很熱。不料想,毛毯被燒了一個洞。經房東老大娘的精心縫補,幾乎看不出是補過的。1939年,毛毯多處磨損斷線,它又被送到八路軍後勤部的被服廠縫補。隨後,朱德帶着它南征北戰,直到新中國成立。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和圖片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轉自:共產黨員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