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今年1月底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在出席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一場圓桌會議時濫用國家安全概念,稱美國和歐盟在與中國合作的同時存在國安問題,稱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涉嫌「有可能收集美國機密信息」,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這次講話揭開了本輪美國政府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正式打壓行動,儘管美國早在年初就預警他們「或將採取措施」。這次美方順帶拉上了歐盟,證明他們可能是想和歐洲「一起行動」。
報道提及,這顯然是拜登政府策劃的一場「政治陰謀」。因為在美國商務部表態後不久,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客就一起下場,聲稱中國電動汽車不能在美國的道路上走,這些車一旦聯網,就有可能收集到美國的機密。這些指控全部都是空穴來風,沒有提出任何支持證據。美國汽車領域的從業者也表示類似的說法很難理解,他們從未聽說過普通的汽車還有這種「間諜功能」,這看起來很難在監管下實現。
然而面對各種質疑,美國還是動手了。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當地時間5月8日聲稱,美國或即將會採取「極端措施」來應對這件事,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危險性」做出回應。所謂的「極端措施」就是跳過加稅或是審查、商討改進等步驟,直接禁止進口中國聯網汽車或對其施加限制。2月時還有白宮官員表示,現在宣布對中國聯網汽車採取什麼行動還為時過早,原本各方都認為還有準備和談判時間,沒想到這麼早就開始行動了。
分析人士表示,美方的動手不出乎意料,很多車企也沒有進入美國的「意思」。其一是白宮早在去年就對中國的電池原料、汽車配件等產品進行了限制,連電動汽車的部件都「無法接受」,可想而知他們也會想方設法組織電動汽車本身進入。而現在要關注的是,下一步雷蒙多繼續採取的行動可能類似於之前對華半導體來源渠道封鎖——通過「盟友手段」來防止中國出手電動車,美國敦促歐盟實施昂貴的關稅「擺脫中國依賴」,但很多歐盟國家仍然猶豫不決。
值得一提的還有,美國國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謝羅德·布朗8日表示,他已在一份文件中敦促美國商務部「禁止所有由中國設計、開發、製造或供應的中國聯網汽車和智能汽車技術」,這說明一切事情很可能在兩個月之內就完成了。對此有評論稱:「所謂採取極端措施有什麼用?對於新能源電池,中國控制了超70%的產能,超90%的高純度石墨(電池陰極材料),這些就足夠鎖住歐美市場了,再者而言大部分中方電動汽車從一開始也沒有想過進入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