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留下的90天關稅緩衝期即將結束之際,美國政府又有動作,想要在這之前同一系列國家簽署關稅協議,從而繞開特朗普將要落地的「最嚴厲關稅」威脅。
這裏面的玄機可不少。首先,美國在這次貿易博弈中究竟想幹什麼?回想一下,特朗普早些時候簽署了一份行政令,通知世界:從4月2日起,對進口自其他國家的商品施加所謂的「對等關稅」。

(特朗普留下的關稅緩衝期快要結束)
簡單來說,就是用最低10%的基準稅率,並且針對美國貿易夥伴的商品,高喊要再徵收更高的稅。美國解釋說,這是為了平衡與特定國家的貿易逆差,說白了,美方認為其他國家賺了美國太多的錢,現在得找補回來。
不過之後特朗普又給出關稅緩衝期,表示75國只要在7月9日前,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就能免於被徵收高關稅。如今細看被特朗普暫時「豁免高關稅」的國家,主要有歐盟、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幾個美方的關鍵盟友。眼下,在緩衝期即將結束之際,美方也發出了最後通牒,只要不和美國簽署協議,那就只能面臨美方的高關稅。

(中美日內瓦談判)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事中,中國卻是特例。早在第一輪中美貿易磋商時,中方就把握着主動權,同美國達成了重要共識:互相取消91%的加征關稅,暫停24%關稅90天。
可以見得,中方甩出的反制措施立竿見影。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這波關稅風暴中能成為「特例」,依舊可以挺直腰板和美國討價還價。
反觀歐洲這些國家,面臨的情況就不太妙了,一個個都抱着特朗普能「念舊情」的幻想,心裏還惦記着以為美國會手下留情。如今的加拿大,已經忍不住低頭了,直接放棄了徵收「數字服務稅」;歐盟則被曝準備接受美國的普遍稅率,甚至是用半導體、醫藥等關鍵領域的讓步,來換取美國的「網開一面」。

(歐盟委員會表態,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不會涉及數字監管法規)
如今能夠明顯感覺到,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經讓全球市場感到忐忑,如臨大敵。國際清算銀行連續拉警報,不斷提醒大家:特朗普這套操作可能導致美國通脹捲土重來。澳大利亞的工業部也在報告中提到,未來兩年礦業和能源出口收入預計下降,因為貿易壁壘上升的風險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德國那邊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企業破產數量直線上升,達到十年來最高水平,而印度談判團隊,在美方延長了停留時間,使勁擠時間希望趕在7月9日前達成協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難道說美方真的會按照預想的計劃,對這些貿易夥伴徵收高關稅?實際上,特朗普政府發出的最後通牒,主要目的並不是徵收高關稅,而是希望能和各國達成協議,所以也就能看到,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給出了稍微柔和的信號:「如果能與18個主要貿易夥伴中的10到12個達成協議,就好了。」這話裡有話,暗示可能會延長談判期限,與特朗普「不需要延長」的強硬態度形成對比。
對此,有分析認為,這是不是代表美國政府自己故意釋放雙重信號?既維持壓力,又留出點靈活處理的餘地。特朗普自己也為可能的政策調整留了條後路,比如他表示「也可以考慮延長談判期限。」這種模稜兩可的表態,算是給各國貿易代表們一絲懸念。
如何看待這場可能到來的關稅風暴?確實,現在國際間的關係如同走鋼絲,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踩空。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在這趟充滿挑戰的旅程中,是誰敢於站出來,捍衛自身正當權益。中國便是其中之一,中方在世界貿易舞台上穩穩站住腳,為自己爭取到了話語權。
至於其他國家,這或許是一次值得深思的契機。與其指望美國能夠「手下留情」,不如學習一下中國這種果敢而智慧的應對策略。國際貿易從來都不是「一鎚子買賣」,而是不斷的溝通、博弈和戰略調整。特別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談判能力,才是避免被動、握有主動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