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威脅要退出金磚國家,瞧着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愈發密切,印度顯然是感到不平衡了。
在他們看來,同在一個國際組織里,卻有這種明目張胆的偏袒和針對,這讓他們很不高興。
其實,印度對金磚國家的不滿早已有之,但真讓他們退出金磚國家恐怕也是很難的事情。
印度時間5月25日,莫迪在全國性的電視講話中,再一次強調了自己「辛杜爾行動」在此次印巴衝突中取得的勝利。
他稱「這次的軍事活動,他看到了印度人前所未有的團結,所有人都在反對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而且在14億印度人民的共同見證下,印度軍隊精準的打擊了恐怖分子營地」。
此外,他還強調「辛杜爾行動」激發了印度人民的愛國之心,「辛杜爾行動」也激發了印度人民的愛國情懷。
如果莫迪非要這麼說的話,那「辛杜爾行動」確實是激發了印度人民的愛國之心,就比如舉全國之力制裁土耳其和阿塞拜疆,而原因則是這兩國在印巴衝突中公開支持過巴基斯坦,尤其是據印度方面稱,土耳其的無人機在印巴戰場上出現過。
此外,印度也是舉全國之力來歡度他們在印巴衝突中的勝利,就如:連續10天的勝利紀念活動,以及媒體、退役軍官、學者等各種職業都在大肆宣揚印度在印巴衝突中取得的勝利。
與此同時,有一則消息也瞬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有多家海外媒體指出,印度威脅要退出金磚國家,而原因卻是印度自認為中國在私下裡支持巴基斯坦。
所以說,威脅退出金磚國家,就是在給中國上壓力,也或許是通過高調的喊話來謀取博弈籌碼,又或是想藉此向美西方國家示好。
當然,不管怎麼說,印度真的退出的概率很小,就連那些報道此消息的西方媒體也稱,印度的退出威脅,更像是一場「印度式的政治表演」。
別看印度對金磚國家確實有所不滿,就如:2023年金磚峰會召開前,印度就明確反對推動金磚統一貨幣計劃,堅持強化本國盧比的地位。
此外,印度對於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多次持阻撓、反對的態度。
而且印度對金磚機制的戰略定位也充滿矛盾,它們既想借該組織提升自己在南方國家中的影響力,又擔憂中國在金磚國家中的主導權過大。
但印度退出金磚國家的弊絕對大於利,首先是金磚國家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9%,人口佔比更是高達46%,隨着加入和待加入的國家愈發增多,其影響力在國際各領域都在提升。
更關鍵的是,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至今已為成員國提供了超過350億美元的融資支持,而印度便是主要受益國之一。
大家都知道,印度從來都有一個想要比肩甚至是超過中國的夢,而且它還有成為全球南方國家代言人的戰略夢想。
所以說,搭載金磚國家這一平台是它們最好的機會,不過近些年由於印度的一些做法已經與金磚國家漸行漸遠。
最關鍵的是,它對抗、代替中國的作用在越來越弱,這就意味着它對西方核心圈的融入程度也在愈發減弱,別到時候真的連兩頭討好的戰略空間都失去。
說實話,現在的印度和60多年前的印度幾乎是如出一轍,1962年發生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也是印度對中國的威脅。
甚至,當時偉人還說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即「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沒想明白,印度為什麼要打我們」。
其實,與其說是偉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印度要對我國出兵,倒不如說是偉人想不明白當時印度的領導尼赫魯。
而這個想不明白便是對尼赫魯對形勢錯誤判斷的形容,他以為當時中國的戰略重心在東部沿海,西部邊境無暇顧及;他以為經歷過抗美援朝和三年自然災害,中國的綜合實力在減弱;他以為中蘇關係破裂,美國也在封鎖中國,中國在國際上的形勢一定不好;他以為印度軍隊的實力一定強過人民解放軍。
可現實是,我國人民解放軍只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就讓讓印度節節敗退。
看來,對於錯誤預判形勢,過於高估自己的這件事,印度一直都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