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鏖戰正緊 河山面貌煥新
——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兩年綜述
大漠深處涌綠潮,三北大地換新貌。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蹟的動員令。
築牢北疆綠色長城的鏗鏘號角,凝聚起防沙治沙磅礴力量。
兩年來,「三北」工程攻堅戰如火如荼,荒漠化綜合治理有力有效。在三北大地,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邊緣阻擊戰三大標誌性戰役持續深入推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各路治沙大軍鏖戰沙海、造林種草,更多荒漠染綠、沙區變美。

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區,新疆阿拉爾市境內塔里木河上游兩岸的沙漠綠洲。 孫國權 攝
在內蒙古,累計完成防沙治沙2904萬畝。庫布其沙漠與黃河間建起綠化帶、淤地壩、光伏治沙帶、鎖邊林四道防線,靠近黃河的庫布其沙漠北緣420公里綠色鎖邊林草防護帶基本貫通,沙漠擴張的腳步被迫停下,鄂爾多斯境內「十大孔兌」入黃泥沙量由原來每年2700多萬噸降至400萬噸。
在遼寧,累計完成綜合治理任務992萬畝,全省4.47萬畝流動、半固定沙地已全部得到治理,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築起一道綠色屏障,科爾沁沙地正重現往日稀樹草原的壯美景觀。
在新疆,成功補齊最後285公里防護林帶「缺口」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成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鎖邊防護林帶,為世界第二大沙漠圍上了「綠圍脖」。
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1600公里的風沙線上構築起喬灌草、帶片網配置的防風阻沙帶。
在山西,沙化土地已實現基本治理,全省流動沙地僅剩餘454.5畝。
……
「三北」工程攻堅戰聲勢強勁、戰果顯著。兩年來,共安排中央投資577億元,實施項目369個,完成各類建設任務超1億畝。
以打好打贏三大標誌性戰役為重點,「三北」工程建設者們堅決錨定「三綠」並舉、「四庫」聯動、提質興業利民目標,持續創造「綠進沙退」的治沙奇蹟,努力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
把好科學治理方向標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位於巴彥淖爾市的烏梁素海碧波蕩漾、水鳥歡唱,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烏梁素海作為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其水質曾一度惡化為劣v類。近年來,通過綜合實施烏蘭布和沙漠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水土保持與植被修復、河湖連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源污染綜合治理,「塞外明珠」美景再現。如今,湖心斷面水質已達到Ⅳ類水目標,這裡的鳥類種類、數量也不斷增加,「塞外明珠」烏梁素海更加璀璨迷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科學開展荒漠化防治,必須堅持系統治理,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
在「三北」工程攻堅戰中,各地紮實踐行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科學治理方向,精準靶向施策,綜合系統施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走科學、生態、節儉的治理之路。堅持以水定綠,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造管並舉、保護修復並重。堅持聯防聯治,統籌沙源區和路徑區、上風口和下風口、流域左右岸協同治理,統籌實施封禁保護、造林種草、荒漠植被修復、生態輸水、風電光伏等治理措施。堅持規劃引領、因害設防,合理布局封禁保護區、綜合治理區、科學利用區,分類指導、分區施策。
為加強和推進科學治理,近兩年印發實施防沙治沙規劃,修編《三北工程總體規劃》,印發三北工程六期規劃,出台各類實施方案和工作措施。遼寧、內蒙古兩省區率先研究出台省級實施方案,制定作戰圖,明確攻堅目標。新疆提出「南鎖、東擴、北增、西護、中阻」中長期目標及「一圈、兩區、三線」布局。甘肅出台1個意見、修編2個規劃、制定2個方案、實施n個項目,率先出台支持阻擊戰的九條措施。青海制訂三年攻堅行動方案,提出「2+1+12+n」總體布局。
兩年來,三北各地強化聯防聯治,推進綜合治理、系統治理。
國家林草局印發聯防聯治指南,劃定10個聯防聯治重點區域。各地以聯防聯治方式推進科學治沙,加強跨省區和區域間合作。
圍繞毛烏素沙地、騰格里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等重點治理區域,蒙陝甘寧、蒙甘、寧蒙、陝甘、蒙冀、遼蒙等簽署跨省區合作協議,一批跨區域聯防聯治項目落地,打造示範樣板。
內蒙古、寧夏和甘肅三省區合力構築騰格里沙漠邊界600多公里鎖邊林草帶。甘肅武威在甘蒙交界區域完成綜合治理任務29.77萬畝,推動騰格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由「合龍」轉向「分離」。內蒙古、寧夏等聚焦黃河流域主要沙頭、岸線流沙治理,阻沙入黃,布局重點項目,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聯動,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兩年來,三北各地採取保護和修復措施,有效解決草原過牧、林牧矛盾問題,持續提升草原生態質量。
內蒙古率先試點,「疏、管、轉」三管齊下,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推動試點旗縣草畜平衡指數全部降至10%以下,全區休牧期平均違規放牧率降至16.45%、禁牧區平均違規放牧率降至7.83%。2024年,山西在雲州區、右玉縣、懷仁市、河曲縣推行禁牧輪牧休牧試點,在信息化監測、圈養補貼、產業轉型等方面先行先試,以點帶面推動林牧協調發展。
兩年來,三北各地積極探索適地適樹、降本增效、節儉治理等科學治沙舉措。
內蒙古各地就地取材、就近用工,合理利用轄區內的蘆葦、農作物秸稈、平茬枝條等沙障材料,適度超前儲備沙障材料230萬噸。鄂爾多斯市將平茬沙柳作為固沙材料就地供應,每年有效利用約160萬噸平茬物。巴彥淖爾市利用麥秸、蘆葦製作沙障,2024年冬季收儲本地麥秸、蘆葦等1萬多噸,替代稻草,節約成本又助農增收。青海摸底統計工程固沙所需材料,採取「以需定產、訂單育苗、就近育苗」方式落實稻草、沙障材料,全省採購儲備2024年治理任務所需的治沙材料12.6萬噸。
開啟工程建設助推器
在內蒙古達拉特旗黑賴溝孔兌防風固沙項目施工現場各作業點,300多人在搬運原料、捆綁沙柳條、鋪設網格沙障……
黑賴溝是達拉特旗重要治理區域。為解決項目組織實施難題,採取以工代賑方式開展治沙。2024年,全旗治理面積123.5萬畝,吸納勞動力2450人,發放勞動報酬近1470萬元。推行以工代賑治沙,讓當地群眾由「看戲」變成「唱戲」,既治沙又富民。
各級各地建立領導小組或協調機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工作機制。國務院「三北」工程協調機制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意見》。國家林草局組建工作專班,成立三個攻堅戰指揮部,召開三大戰役現場推進會,開展包片蹲點,組織聯合調研,幫助基層解決困難,確保攻堅戰快速推進。各省區出台貫徹落實意見,每年發佈總林長令,明確年度工作任務、重點和措施。寧夏構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項目統籌機制,實行工作專班、聯席會議、信息共享等機制。遼寧林草部門與水利、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協同聯動,統籌落實「三北」工程建設任務。
各地創新政策措施,推動「三北」工程有序實施。內蒙古出台15條攻堅政策意見,籌措112億元解決地方配套資金。新疆出台資金、用水、用地、環評等方面傾斜措施,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採取先干後補、干好再補、以獎代補、「預撥+清算」等方式推進治沙。甘肅出台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25條落實措施、科技支撐荒漠化綜合治理13條措施,提供資金、項目建設用地用水、農田防護林建設、監測評價、綠色金融等要素保障。
各地推廣以工代賑、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新機制,調動多方參與工程建設。內蒙古着力解決集體經濟組織和農牧民參與度低的問題,通過以工代賑,2023年以來共有8.7萬名農牧民投工投勞參與治沙,發放勞務報酬10.6億元,2025年自治區「三北」等工程項目預計通過以工代賑吸納農村勞動力10萬人次,發放勞務報酬10億元,占項目總投資10%左右。從2025年起,青海實施的造林種草、防沙治沙等31個林草項目全面納入以工代賑清單,明確勞務報酬支出不低於總投資15%。
各地引導央企、國有林場參與工程建設。三峽集團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開展防沙治沙,一期工程36.3萬畝、投資3.37億元,2024年治理9.3萬畝,2025年將完成13萬畝。新疆明確大企業、大集團、農牧民是防沙治沙主體,鼓勵「誰造林誰所有、誰開發誰受益」,出台政策保障治沙主體利益,中鐵建、中電建、中廣核、國電投、三峽集團、新華水電、新疆中煤等一批大型央企、國企光伏治沙項目先後落地。內蒙古推行「國有林場+」機制,探索建設成果由292個國有林場代管,通過「場外辦場」「場外管林」等託管方式,提升生態建設成果管護質效。
守護工程項目生命線
重點項目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主要抓手,項目質量是工程建設的生命線。各地將工程建設質量擺在第一位,把質量優先理念貫穿工程建設全過程,在項目建設各環節嚴把質量關。
國家林草局將「三北」工程納入林長制考核,派出15個包保組蹲點指導開展項目質量評價,實時跟進督促項目進展,持續加強項目質量監管,完善重點項目聯合審查機制,組織開展資金項目專項審計。
各省區強化工程建設全過程管理,全面提升項目質量。從前期作業設計質量管理開始,嚴把設計、施工、監理、驗收關。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加快項目資金撥付使用,開展建設成效評估。陝西制定出台「三北」工程建設全過程管理辦法,構建項目事前、事中和事後全鏈條管理體系,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推動工程建設。
各地構建工程質量管理機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把好工程質量關。甘肅省林業草原、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制定項目管理辦法、項目資金審計監督制度,嚴格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四項管理制度,對重點地區項目地塊落實、作業設計編製批複、建設質量、撫育管護等環節進行全過程跟蹤指導監督。寧夏首創作業設計提級審查機制,對20個縣(區)39個重點項目開展作業設計提級審查,重點審查現地調查、修復模式、樹種選擇、落地上圖等。青海聚焦項目、資金、資產管理情況,開展青南四州林業和草原保護修復資金專項審計調查,全鏈條監督項目資金流向、使用效益,制定林草項目全過程諮詢服務指南,規範項目設計、施工和驗收標準,確保工程建設質量經得起檢驗。
各地持續發力鞏固建設成果,確保「種一棵活一棵、治一片成一片」。及時開展治理成效「回頭看」,重點核查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和沙障完整度等,及時查遺補漏。結合毀林毀草專項整治,強化項目區監管,嚴格落實禁牧舉措,有效遏制草原過牧與毀林毀草行為。
創新工程治理好模式
2024年12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大會設置中國館,館內展出的植樹機械人廣受關注。
植樹機械人登場,讓防沙治沙告別了傳統「人海戰術」。其作業效率是傳統人工作業的數十倍,作業成本僅為傳統人工的30%左右。
在三大標誌性戰役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科學實用的治理模式,其中科技治沙、光伏治沙、以路治沙行之有效、成效顯著,是特色鮮明、富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
兩年來,新裝備新技術新成果賦能防沙治沙,科技治沙模式內涵更加豐富。
為加快林草機械裝備推廣應用,國家林草局發佈「三北」工程適用林草機械裝備目錄,加快研發林草機械化新裝備。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和鄂爾多斯、甘肅武威、青海海北等地舉辦防沙治沙機械現場演示活動,植樹機械人、沙障鋪設機、螺旋鑽孔機等治沙機械紛紛亮相。鄂爾多斯市創新推出智能植樹機械人、智能無人機飛播、光伏治沙智能機械人等十大關鍵技術,機械化率達75%以上,日均治沙1萬畝。巴彥淖爾市自主研製7種壓沙機械,實現治沙作業全程機械化,全市治沙機械化率達60%以上,治沙效率提高5倍以上,治沙成本降低75%。
組織科技力量向三北進軍。中國林科院打造15個科技高地,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實施七大科技行動計劃,發佈「三北」工程攻堅戰關鍵技術研發「揭榜挂帥」項目首批十大成果、三北地區100項重點推廣科技成果、攻堅戰三大片區適生林草良種與種苗繁育技術成果等。研究沙區植被類型和密度,推廣自然恢復技術和覆膜保水、灌木樹種截乾等抗旱節水造林技術。打造「三北」工程調查監測生態網絡感知平台,制定工程監測評價方案,科學評估建設質量成效。寧夏中衛人工藍藻沙結皮、蘆葦高立式沙障、刷狀網繩式草方格3項技術已投入應用,草方格固沙施工效率提高60%,治理成本降低10%,沙結皮形成時間由10年縮短為3年。
兩年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的立體化光伏治沙模式迅猛發展。
在達拉特旗庫布其沙漠腹地,登上瞭望塔,眼前藍色光伏板一望無際。在黃河「幾字彎」南岸、庫布其沙漠北緣之間,一座綿延400公里、平均寬5公里的「光伏長城」正在崛起。鋪設光伏板,阻止沙丘流動,光伏板遮擋日照、減少水分蒸發,板下種植紫穗槐、黃芩等耐旱經濟作物,板間引入滴灌技術,進行生態修復,實現增綠、增能、增收一舉多得。
內蒙古一體推進「三北」工程建設與新能源開發,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計划到2030年全區治理沙化土地1151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1.19億千瓦。
甘肅編製光伏治沙行動方案。青海編製光伏產業林草沙地利用區劃報告。新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設阻沙「光伏長城」,寬1公里以上、長約800公里,已破土動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積極探索推進「光伏+治沙」融合發展模式。
國家林草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制定風電光伏治沙規劃,到2030年新增光伏裝機規模2.53億千瓦,治理沙化土地1010萬畝。
兩年來,以路治沙模式得到推廣,穿沙公路將沙漠分而治之,成為沙區群眾致富路。
翁牛特旗已累計建成16條總長480公里的穿沙公路,兩側治理沙地330萬畝,蓬勃綠色沿着公路向外延伸。近兩年來,烏白公路直接或間接帶動近8萬名沿線農牧民增產增收,降低運輸成本約40%,穿沙公路成為當地的生態路、致富路、希望路。
根據以路治沙發展規劃,殲滅戰片區計划到2030年投資115.5億元,新建、改建穿沙公路6363公里,帶動治沙1201萬畝。2024年11月,第一批中央財政資金已下達內蒙古穿沙公路建設資金17.8億元。
各地根據實際需要,持續創新治理模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形成鹽鹼水利用、鹽鹼地治理、光伏治沙和沙產業協同發展的阿拉爾模式。內蒙古阿拉善盟探索出「深坑栽植」「淺埋滴灌」實用技術,形成「補植補造+人工澆水或滴灌補水」等10餘種退化林修復模式。
繪就綠富同興實景圖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位於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沙漠旅遊聞名遐邇。遊客白天可以體驗沙漠越野、大漠滑沙、黃河飛索等,晚上夜宿沙漠酒店觀賞星河滿天。
沙坡頭,曾是我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流動沙丘曾高達百米。沒有治沙,就沒有沙坡頭景區。半個多世紀以來,中衛市堅持不懈植綠固沙,市域內騰格里沙漠已治理150萬畝。漫天黃沙遠去,沙漠小城成為旅遊熱點,成功創建大漠黃河(沙坡頭)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沙坡頭景區入圍全國5a級旅遊景區100強,2023年接待遊客突破1500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88億元。
「三北」工程建設堅持治沙致富並重、增綠增收並舉,生態治理與民生福祉協同推進,開闢「兩山」轉化新路徑。各省區將「三北」工程建設與特色產業發展深度有機融合,廣泛開展經濟林種植,適度發展以林下經濟、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為重點的綠色產業。廣大沙區的特色林草產業加快發展,生態資源不斷增加,農牧民持續增收,實現了由綠變美、由美而富的華麗轉變。
遼寧彰武縣發展「樟嫁紅」、保障性苗圃、中草藥等林下經濟5250畝,依託草原示範區發展貓尾草、麻黃草等經濟草種,探索文旅研學融合發展,德力格爾草原獲評4a級景區、全省首家5c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研學路線成為全省精品研學路線之一。
陝西全省荒漠化土地99%集中在榆林市,特色經濟林成為榆林市防沙治沙的重要選項,共發展各類經濟林350多萬畝,2023年林業總產值121.4億元。
山西昕水河流域6縣統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與群眾脫貧致富有效銜接,大力發展蘋果、梨、核桃、紅棗等經濟林產業,現有乾果經濟林面積77.3萬畝,實現增綠增收雙贏。
新疆鼓勵引導農牧民造林種草、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在沙化土地種植特色林果、肉蓯蓉、沙漠玫瑰、中草藥、羅布麻等特色經濟作物624萬畝,年產量275.13萬噸、產值302億元,特色沙產業企業達58家、總產值9億元。2025年,重點在沙雅縣、于田縣、尉犁縣、且末縣打造4個百萬畝特色沙產業標杆項目。
對世代生活在三北地區的廣大農牧民而言,實施「三北」工程,為他們創造了更多家門口就業和增收致富的機會,給他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充滿希望的三北大地,鏗鏘有力的治沙攻堅行動,奏響綠色發展新序曲,開闢綠富同興新前景。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曹雲
製作|邊磊